碱基堆积力驱动的DNA纳米器件的构建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tu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DNA结构能够响应环境刺激并对其构象进行重新配置,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纳米器件的研究中,如构建分子机器、生物传感器和分子逻辑门等。利用碱基堆积力驱动DNA结构的运动是构建动态DNA结构的新思路,但目前基于碱基堆积力驱动的动态DNA结构的研究数目较为有限。我们利用Holliday交叉结结构设计了一种碱基堆积力驱动的DNA分子器件,通过使单链DNA分子作为输入(input)与结构边缘区域链杂交,触发交叉位点在碱基堆积力的驱动下发生构象变化。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在DNA分子器件中引入荧光报告区域,使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信号对其构象变化进行表征。我们还对DNA分子器件的信号响应功能进行优化,并构建了可执行不同布尔运算的分子逻辑门。目的:1.设计两种不同结构的分子器件(DCA-A和DCA-B),并对两者结构稳定性进行比较,确定分子器件结构的设计原则。2.输入DNA链与DNA分子器件作用,使分子器件具有预测的构象变化的趋势,并优化其荧光信号响应功能。3.在应用方面,利用不同输入情况下荧光响应信号的显著差异建立二进制信号,设计并构建分子逻辑门。方法:1.采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enaturing PAGE)对DNA单链引物进行纯度验证和纯化。2.采用DNA连接反应合成DCA-B结构中的骨架链(scaffold):利用T4多聚核苷酸激酶(T4 polynucleotide kinase,T4 PNK)催化DNA单链5’端磷酸化,加入辅助链与DNA单链片段退火形成复合物,并利用T4 DNA连接酶催化DNA片段连接处的切口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将较短DNA片段连接为长链DNA。3.使用DNA模拟分析软件Tiamat和IDT网站(https://sg.idtdna.com/pages)设计DNA分子器件的结构和DNA序列。4.将组成目标结构的各条单链DNA混合于TAE/Mg2+缓冲液中,设置温度控制程序,经过高温变性然缓慢冷却复性,使DNA单链通过特异性碱基互补配对自组装成设计的结构。5.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 PAGE)表征DNA自组装结构的形成。6.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对DNA分子器件的形态进行观测。7.采用荧光光谱分析对修饰有荧光基团的DNA分子器件的构象变化进行表征,结合福斯特理论对DNA分子器件荧光供体与受体之间距离进行计算;并利用荧光响应信号的变化指导DNA分子器件起始结构的设计,对DNA分子器件的荧光响应信号进行优化。8.通过预先输入不同的设置链与分子器件在不同结合位点组装并设定DNA分子器件的起始构象,并根据不同输入情况产生的DNA分子器件的荧光响应的显著差异,建立二进制信号,从而设置DNA分子器件所执行的布尔逻辑,构建不同种类的分子逻辑门。结果:1.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数据显示,利用DNA连接反应法,骨架链成功地由三条DNA链片段连接形成,经过纯化回收之后产率达到34.9%。2.根据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呈现的结果,对于DCA-A和DCA-B这两种不同结构的分子器件,我们采用分步组装的方式表征了其结构的形成。但是当加入输入链分别与分子器件孵育后,DCA-A体系中产生了大量错误的互补配对,说明DCA-A结构稳定性较差并且对序列设计的要求较高。相比之下,DCA-B与输入链组装形成的目标产物产率高,说明DCA-B的类似DNA折纸的设计大大增强了分子器件结构的稳定性。3.原子力显微镜成像结果显示,DCA起始结构的几何形状为菱形,交叉处呈现一定角度。4.荧光测试的结果显示,不同方向的输入链对分子器件具有相反的作用效果,分子器件构象的运动趋势的变化符合预期;但是不同方向的输入链对分子器件作用产生的信号强度不同,表现为西南(SW)方向>西北(NW)方向>东南(SE)方向,并且SW方向上的输入提供的强度覆盖了NW、SE方向上单独输入的强度。5.通过改变分子器件的结构,并缩短SW方向输入链序列使之对分子器件的作用强度减弱,NW、SE、SW三个方向上的输入链对分子器件的作用强度被校正至大致等同,并且分子器件对应各输入产生的荧光强度持平、下降和上升三种响应信号具有足够的区分度。6.基于福斯特理论,我们计算了各输入情况下DNA分子器件的荧光供体与荧光受体之间的距离r,从而获得DNA分子器件的具体构象。7.荧光测试的结果显示,DNA分子器件成功地执行了与门(AND gate)和非门(NOT gate)的信号响应功能。结论:本论文设计并构建了一种碱基堆积力驱动的DNA纳米器件,并以荧光分析法表征其构象的可控变化。DNA分子器件具有模块化的特性,可在基本结构的输入端互补不同长度的DNA链以设计不同的起始结构,从而对其信号响应功能进行调整,研究中我们优化了分子器件的设计,并根据丰富的信号响应功能构建不同的分子逻辑门。对于DNA分子器件的潜在应用方面,可以设计序列与作为被分析物的核酸分子互补,构建用以识别核酸的生物传感器或疾病检测设备;或将不同的分子逻辑门模块整合,构建更加复杂的分子运算系统。
其他文献
多巴胺(dopamine,DA)调节动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和行为,其作用依靠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s,DARs)介导完成。昆虫DARs有两大类:D1样受体(Dop1-like)和D2样受体(Dop2-like)。大多数昆虫中Dop1-like有Dop1R1和Dop1R2两个亚型,Dop2-like只有Dop2一个亚型。本课题组前期在家蚕中鉴定克隆了2个Dop2-like基因
细胞周期是一个高度保守,且受到严格调控的生物学过程,对于生物体组织发育、体内平衡的维持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至关重要。家蚕(Bombyx mori)作为鳞翅目昆虫的重要模式,对其发育过程中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周期的调控涉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其中E2F(腺病毒早期区域E2结合因子,E2 factor)转录因子家族是重要的一员,在细胞周期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家蚕E2F基因在细胞
御临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流经重庆渝北区东部。本论文以重庆御临河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Arc GIS10.2和Patch Analysis,分析了该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及植被景观格局分布情况,划分出不同的生境条件。其次,对御临河下游河岸带的植物群落进行详细调查,从物种组成特点、群落与环境的关系、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群落优势种和群落类型,分析植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比较不同生境条
植物肽类激素是一类新型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等生理过程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PSY1(plant peptide containing sulfated tyrosine 1)是一种磺化肽激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增殖和扩张。为了探究GhPSY的功能,本论文首先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陆地棉PSY家族基因进行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研究了其表达模式。然后,利用拟南芥突变体验证了GhPSY的生物学
随着越发突出的环境问题以及清洁能源和电子设备的迅速发展,开发高效,绿色,安全,低廉的电化学储能系统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门。在电化学储能领域中,铁基材料备受人们的青睐,与其它镍元素,钴元素,锰元素,钒元素等相比较,铁元素不仅在大自然中含量丰富,而且具备无毒性和环境友好性。铁基纳米材料在水系电池、锂/钠离子电池中,都能表现出较优异的储能特性,尤其是在高容量电化学存储方面,使其在科学研究中具有极大的实际应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是一种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根据荚膜抗原的特异性,可将其分为A、B、D、E和F这5个血清型。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在牛群中主要引起牛肺炎,与其他病原菌共感染时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给养牛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实验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调节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的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作为天然香料和药物的来源已被广泛利用。托品烷类生物碱又称莨菪烷类生物碱(TAs),是一类主要提取自茄科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莨菪碱、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在茄科植物中发现的TAs以其影响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抗胆碱能力和抗痉挛特性而有名。在茄科植物中,TAs生物合成发生在根部,生物碱被运输到地上部位进行储存。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见T
山地村落所处的环境与平原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山地村落环境表现出地形复杂多变、生态环境脆弱、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特点,使得山地村落在景观格局、景观空间和景观要素上表现出与平原村落截然不同的地域特征,这是山地村落特有的魅力与发展资源。“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政策相继提出也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乡村景观的地域差异,营造可识别的乡村景观环境。但是,在城镇化的冲击下,许多山地村落在建设更新过程中忽视了对山地村落
自然界中的动物存在取食、育雏、求偶、迁徙、交配和泌丝等各种各样的行为,这些行为都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神经调节中,突触传递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信号传递方式。神经递质在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角色。甘氨酸是一种人体非必需氨基酸,除了具有参与蛋白质代谢的基本功能外,其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还作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在甘氨酸能神经传递过程中,主要由甘氨酸转运蛋白负责调控胞外甘氨酸的浓度。迄今
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居于第三位。依据我国近年来的胃癌死亡流行病学分析可知,胃癌在所有癌症中的死亡占比有所下调,且胃癌的死亡病例趋于年轻化。胃癌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此外,遗传、年龄、环境、饮食及吸烟饮酒等因素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胃癌的常规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近年来,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