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锌余液回收装置表面涂层的组织与性能

来源 :华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lvia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气刀吹落的焊接钢管热镀锌液,在工作台面上凝固堆积后返回锌锅,容易使热镀锌锅内锌液的温度、含气、夹渣等熔体质量的稳定调控造成困难,从而影响焊接钢管的热镀锌质量与效率。基于此,提出并设计了一种镀锌余液绿色在线回收装置,分析了装置回流面的形状、角度、材质等参数与镀锌余液回流温度场、速度场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回流曲面涂层的成分、粗糙度、涂覆工艺等参数与镀锌余液流动性的相互关系,重点研究流动的镀锌余液对涂层组织与性能的作用机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论:ANSYS软件模拟回流面形状与角度、镀锌余液回流温度场与速度场等回流参数,确定了优化后的回流面几何参数为:30°夹角、倒锥形、弧线形曲面侧壁。另外,通过研究石墨、Zn O、WC-12Co等不同涂层成分对镀锌余液回流效果的影响规律,优化并确定了WC-12Co为回流面涂层成分。静态镀锌液浸蚀作用下,随着浸蚀时间的增大,Zn元素逐渐的向涂层内部进行扩散,且达到一定Zn浓度时,会首先与涂层的Co元素反应形成Zn-Co金属间化合物;WC-12Co涂层分解并以碎块状脱离回流面基体,使回流面涂层剥落并失效;镀锌液对涂层的浸蚀作用机制为:间隙渗入结合扩散反应的双重混合式浸蚀机制。模拟实际工况条件下的动态镀锌液浸蚀作用涂层的研究发现,流动镀锌液作用下WC-12Co涂层的稳定性相比静置浸蚀时要差。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流动速度越快,流动镀锌液对涂层的浸蚀效果越明显;480℃时,涂层中Co的含量下降显著,表明Co原子与Zn原子反应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脱离了涂层,涂层失效速率加快;当流动浸蚀时间为6h时,涂层已发生大面积腐蚀坑,露出基体表面。对比静置浸蚀与流动浸蚀,静置浸蚀1h的涂层试样重量损失10.8%,而流动浸蚀1h的涂层试样重量损失39.2%,相比静置浸蚀,重量损失提高了262.9%,可见流动浸蚀对涂层稳定性的伤害是最大的。图47幅;表6个;参55篇。
其他文献
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L.casei Zhang)是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牧民家的传统发酵酸马乳中筛选出的一株性状优良的益生菌。在酸和胆盐等环境胁迫存在时,其具有较好的适应和抵
反事实分析框架是因果推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微观项目评估领域,现已成为宏观政策评价的主流思想。由于前提假设严格、宏观数据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传统的双重差分、倾向匹配等方法并不适合直接用于宏观政策评估,学者们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合成控制法等一系列方法,共同构成了政策评价中的“反事实”。本文首先对常用的“反事实”方法进行梳理,然后引入了交互效应反事实模型。交互效应反事实模型既可看
光学活性螺旋取代聚炔是一种新颖的手性聚合物,其主链的单手过量螺旋结构赋予了这类聚合物显著的光学活性,使其在手性拆分、手性控释、对映体选择性诱导结晶领域展现出了巨大
焦化废水作为一种典型的难降解有机废水,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处理困难,单一的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生物处理法(如A2/O)难以使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氨氮同时达
近年来,圆偏振发光材料在3D裸眼显示、光数据加密存储和光学器件等领域广受关注,制备在固态下具有高发光不对称因子的圆偏振发光材料是研究的重点。然而,对于常见的发光剂,由
在地球物理学中,地震勘探是探寻油气资源储量与分布的重要方法,其本质是利用地层介质各个属性之间的区别,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并对地层的响应进行检测、观察和分析,进而预
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阻抗值会随着天线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因此需要利用阻抗匹配网络使天线与信号源实时匹配。分布参数匹配网络更适用于高频,因此本文主要对天线的分布参数匹配网络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提出了学习因子随权重系数变化的改进粒子群算法。研究了算法中的粒子个数、终止迭代次数、权重系数以及学习因子对算法收敛效果的影响,分析可知改进PSO可以有效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利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由于具有较高浸出风险的重金属及高毒性的二噁英,被我国列为危险废物。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焚烧飞灰是其资源化利用途径之一。尽管该处置技术能分解二噁英,还
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Image Super Resolution,SR)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将低分辨率图像(Low Resolution,LR)重建为细节丰富的高分辨率图像(High Resolution,HR)的一种技术。当下现有的图像SR技术主要是在插值、重建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而随着一些领域中对于重建图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方法方法存在重建图像模糊、锯齿等问题,不能满足具体的工作要
教师的流动制造了流动的教师这一特殊的群体,而地域融入则是流动教师所面临的一个特殊问题。所谓流动教师的地域融入是指教师对流入地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不断地接受、排斥、内化和综合理解的动态过程,其结果常常表现为教师的环境认同、文化依恋、社会归属、工作承诺。这四个内容也构成了地域融入的基本框架,教师流动中地域融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域融入影响流动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流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