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究影响血栓盛京分型的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行脾切除的278例肝硬化P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78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证实有108例形成了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血栓发生率为38.8%,对肝硬化PH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肝硬化病因、肝功能Child分级、是否合并腹水、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ALT、术前总胆红素、术前血小板、术前PT、术前APTT、术前FIB、术前TT、术前D-二聚体、脾指数、术中出血量、术中输冷沉淀量、术中输血小板量、术后门静脉直径、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7、14天PT水平、术后第1、7、14天INR、术后第7、14天APTT、术后第1、14天FIB、术后第1、14天TT、术后第14天D-二聚体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术后脾静脉直径、术中输红细胞量、术中输血浆量以及术后第7天TT在血栓组与非血栓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术时间(OR=1.047,CI为1.000~1.008,P=0.047)、术后脾静脉直径(OR=5.183,CI为2.040~13.173,P=0.001)、术中输血浆量(OR=1.002,CI为1.001~1.003,P=0.001)是独立危险因素,术中输红细胞量(OR=0.722,CI为0.617~0.846,P<0.001)和术后第7天TT(OR=0.805,CI为0.660~0.981,P=0.032)是独立保护因素。当手术时间超过244.5min(ROC曲线下面积为0.651,95%CI为0.585~0.716)、术后脾静脉直径大于1.025cm(ROC曲线下面积为0.665,95%CI为0.598~0.731)或者术中输血浆量大于550ml(ROC曲线下面积为0.615,95%CI为0.546~0.684)时,术后易产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当术中输红细胞量大于1.925u(ROC曲线下面积为0.583,95%CI为0.514~0.651)或术后第7天TT大于15.65s(ROC下面积为0.634,95%CI为0.568~0.699)时,术后不易产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对影响血栓盛京分型的因素分析表明,108例术后PVST形成的患者中,Ia型9人,Ib型32人,IIa型39人,IIb型20人,IIIa型5人,IIIb型3人,而IV型则为0人。生存分析表明,盛京分型各型组间生存时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型级别越高,其生存时间就越短,死亡风险越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是否伴有肝炎、术前D-二聚体水平以及术后第14天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术后PVST盛京分型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肝炎的患者形成更高级别PVST盛京分型的OR值是不伴有肝炎患者的4.634倍(95%CI:1.593-13.478),χ2=7.922,P=0.005<0.05。术前D-二聚体量每增加1 ug/L,患者形成更高级别PVST盛京分型的OR值是形成低级别PVST盛京分型的1.001倍(95%CI:1.000-1.002),χ2=8.369,P=0.004<0.05。结论:对于肝硬化PH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可适量地输注红细胞和减少血浆输注预防PVST形成,还可以根据术后脾静脉直径和术后第7天TT水平来预测PVST形成,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提高术后PVST的预测效能。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各盛京分型组间患者生存时间具有明显差异,且分型级别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短,死亡风险越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有PVST形成患者,若术前D-二聚体水平较高或者伴有肝炎病毒,则术后形成的PVST将累及较广的范围,病情较重,预后也较差,因此要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PVST的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