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Keng),是禾本科小麦族鹅观草属(Roegneria C. Koch)多年生草本,六倍体(2n=6x=42),含StStYYHH基因组。鹅观草分布范围广,除青海和西藏等地外,几乎遍及全国。鹅观草主要生长在海拔为100米到2300米的山坡和湿润的草地上,茎直立或斜生,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分蘖多、叶量丰富、营养成分结构好、可食性高、高抗赤霉病,是优良的野生牧草资源。其优异的基因可通过远缘杂交或现代生物技术转移到普通小麦中,扩大小麦遗传基础及提高抗病、抗逆等特性,辅助选育小麦优良新品种。田间发现,鹅观草不同品系表现不同的锈病抗性。对照品种“赣饲1号”鹅观草高感条锈病,都江堰鹅观草则高抗条锈病。为研究鹅观草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规律及筛选与鹅观草抗条锈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组配了以高感锈病鹅观草“赣饲1号”鹅观草为母本,高抗锈病的都江堰鹅观草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并构建F2群体。通过对F2群体的锈病抗性鉴定,明确鹅观草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规律。同时,采用抗病基因类似序列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Resistance gene analog polymorphism, RGAP)筛选鹅观草锈病抗性分子标记,寻找与鹅观草抗锈病基因连锁的RGAP分子标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流行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条中31、32、33、水源11、川麦42配制成的混合小种接种亲本“赣饲1号”鹅观草,都江堰鹅观草及“赣饲1号”鹅观草(感病)×都江堰鹅观草(抗病)F1、F2群体。2011-2012田间调查结果显示:“赣饲1号”鹅观草高感条锈病,都江堰鹅观草对锈病免疫或近免疫。50株Fl代植株对混合菌种表现抗病;2013年田间检测200株F2单株,其中抗病单株142株,感病单株58株,抗感比为2.45:1,经卡方检测(x3:12=1.5,P>0.05),符合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3R:1s大小理论比例。由此可以判断都江堰鹅观草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由单个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1007。2.以接种了混合小种的F2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离群体分组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 BSA)进行了RGAP分析,从820对RGAP引物组合中筛选得到了3个与目的抗病基因(Yr1007)连锁的多态性RGAP标记,分别为M1:CLRRrev/PtoFen-AS; M2:NLRR-INV2/Cre3LR-F; M3:RLRRfor/XalNBS-F。利用这3个RGAP标记构建连锁标记遗传图谱,其中标记M1、M2和M3与目的基因Yr1007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7.7cM、11.6cM、38.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