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观草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和RGAP分子标记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ical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Keng),是禾本科小麦族鹅观草属(Roegneria C. Koch)多年生草本,六倍体(2n=6x=42),含StStYYHH基因组。鹅观草分布范围广,除青海和西藏等地外,几乎遍及全国。鹅观草主要生长在海拔为100米到2300米的山坡和湿润的草地上,茎直立或斜生,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分蘖多、叶量丰富、营养成分结构好、可食性高、高抗赤霉病,是优良的野生牧草资源。其优异的基因可通过远缘杂交或现代生物技术转移到普通小麦中,扩大小麦遗传基础及提高抗病、抗逆等特性,辅助选育小麦优良新品种。田间发现,鹅观草不同品系表现不同的锈病抗性。对照品种“赣饲1号”鹅观草高感条锈病,都江堰鹅观草则高抗条锈病。为研究鹅观草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规律及筛选与鹅观草抗条锈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组配了以高感锈病鹅观草“赣饲1号”鹅观草为母本,高抗锈病的都江堰鹅观草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并构建F2群体。通过对F2群体的锈病抗性鉴定,明确鹅观草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规律。同时,采用抗病基因类似序列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Resistance gene analog polymorphism, RGAP)筛选鹅观草锈病抗性分子标记,寻找与鹅观草抗锈病基因连锁的RGAP分子标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流行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条中31、32、33、水源11、川麦42配制成的混合小种接种亲本“赣饲1号”鹅观草,都江堰鹅观草及“赣饲1号”鹅观草(感病)×都江堰鹅观草(抗病)F1、F2群体。2011-2012田间调查结果显示:“赣饲1号”鹅观草高感条锈病,都江堰鹅观草对锈病免疫或近免疫。50株Fl代植株对混合菌种表现抗病;2013年田间检测200株F2单株,其中抗病单株142株,感病单株58株,抗感比为2.45:1,经卡方检测(x3:12=1.5,P>0.05),符合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3R:1s大小理论比例。由此可以判断都江堰鹅观草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由单个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1007。2.以接种了混合小种的F2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离群体分组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 BSA)进行了RGAP分析,从820对RGAP引物组合中筛选得到了3个与目的抗病基因(Yr1007)连锁的多态性RGAP标记,分别为M1:CLRRrev/PtoFen-AS; M2:NLRR-INV2/Cre3LR-F; M3:RLRRfor/XalNBS-F。利用这3个RGAP标记构建连锁标记遗传图谱,其中标记M1、M2和M3与目的基因Yr1007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7.7cM、11.6cM、38.3cM.
其他文献
乳铁蛋白(hlf)是转铁蛋白家族中的成员之一,主要分布在哺乳动物的乳汁、血液、泪液、胆汁、精液、羊水和小肠液等分泌物中。具有多种生物功能:能促进人体对铁的吸收和利用、能抵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其时间短、授课形式丰富而成为普遍受欢迎的教学手段,它正好弥补了传统课堂中传授知识快、集中,对个别学生无法理解的不足,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对于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打开相应的微视频反复地学习即可。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地理教师进行着大胆的尝试,笔者通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介绍一下自己在微课探究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关键词:微课;传统课堂
本文在对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杂交稻目前的食味品质现状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香味等因素对杂交稻的食味品质的影响。在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诸多因素中,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是一项最重要的指标。由于控制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最主要的是蜡质基因,本文随后系统的对蜡质基因(Wx)及其等位基因位点进行分析,从顺式和反式两个方面对它的基因调控进行研究,除此之外,本文
数字调制解调技术是数字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研究数字调制解调技术对提高数字通信系统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新的调制解调方法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线性瞬时混合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天线设计过程中常常涉及到最优问题,运用传统的方法对天线进行优化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且如果天线问题比较复杂,在天线建模和求解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程序的串行性或者方
混沌学的创立,促进了整个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于复杂的现实世界有了新的认识。由于混沌对初始条件极端敏感,而现实中任何系统不可避免受到精度限制和外部扰动,因此混沌控制与同步一直被认为不可实现而遭忽视。直至1990年OGY控制方法的提出,以及Pecora和Carroll成功实现混沌同步,引起了科学界的巨大震动,开启了混沌研究的新纪元。特别是混沌同步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更是各国争相研究的热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