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沐抚岩柱群地貌主要分布于沐抚镇西部约3公里的前山东侧面(安乐坪),即大、小龙门至小明岩一带,分布面积约6平方公里。岩柱群发育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热同期,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从整体上看,岩柱群发育区位于长江与清江的分水岭地区,海拔高程在1500—1700米之间;在地貌上,位于云龙天坑的圈围处,地形起伏较大,岩柱群距离天坑陡壁非常近。岩柱群发育区出露的岩层主要为三迭系质纯、层厚、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的石灰岩。本文通过沐抚地区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地缝天坑岩柱群地貌体系的概念。这种特殊的地貌体系是在目前定义的喀斯特地貌中未曾发现的,是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唯一性的特殊貌系统,与重庆兴隆天坑以及广西的天坑有着很大的区别。兴隆地区的地缝天坑体系并没有形成地缝天坑岩柱群地貌体系,它没有岩柱群。地缝天坑岩柱群地貌体系处于长江中游与清江上游的分水岭地带,该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沉积厚度大,断裂、褶皱构造不强烈,气候炎热多雨,十分有利于岩溶地貌的发育。而在这个特殊的地貌体系中,我们重点研究岩柱群地貌。岩柱群地貌中发育的岩柱体高度大,但是直径小,如“一炷香”岩柱直径6米,高达150米,“东方笔”岩柱直径18米,高达200米。宽度与高度的巨大差异是它区别与其它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岩柱群地貌中的岩柱体直径(D)和高度(H)之比(形态成因指数)主要在0.04—0.53之间,平均值为0.24。而云南路南石林直径与宽度之比的平均值为2.21,桂林的峰丛主要为直径与高度之比的平均值为2.8。本文着重研究了岩柱群地貌的形态特征以及成因。岩柱群地貌作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的一个新的单元,为进一步研究喀斯特地貌提供了实物资料及理论依据。通过对岩柱群发育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地貌以及水文条件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岩柱群地貌形成因素。得出岩柱群地貌的形成至少需要七个条件:①质纯的灰岩;②致密的厚层灰岩;③平缓的岩层倾角;④强烈的裂隙作用(交叉的裂隙和节理)形成裂隙节理通道;⑤充足的水与较好的流通条件,以及足够的作用时间;⑥适应的较湿热条件,以保证岩柱群地貌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热量条件;⑦地壳间歇性的上升,但无剧烈的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