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早期佛教Naga图像及其中国化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r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aga”是以颈部膨胀的“眼镜蛇”为原型的印度动物神,中译为“那伽”或“那迦”等。其具有“多蛇冠”的形象属性,主要以单尾多头蛇冠型(动物型)和蛇冠人物组合型(人格化型)两种形式出现。其源自于印度达罗毗荼人的拜蛇习俗和土著种族的蛇崇拜,在远古土著人心中是“水神”的象征。但是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那伽的“水神”地位在吠陀文化中被雅利安人的主神“因陀罗”替代并被压制,那伽转而成为反面角色的“旱神”。在佛教产生后,那伽在无佛像时期与树神药叉结合,作为乡土精灵融入佛教文化,并且佛教通过那伽来获取民众的信任,在有佛像时期又逐渐发展为独立的那伽造像,并最终转化为佛陀的护法神。而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那伽的形象及意涵与“三停九似”的中国龙交叉并融合。尤其是其形象在龟兹石窟壁画、北朝造像碑中出现了中国化现象,中国佛教选择性得保留了那伽的印度造型元素,并插入中国龙的造型元素。其中,笔者重点研究了那伽作为佛传故事“太子灌顶”中“灌浴者”的形象在中国龙文化体系中的重构现象,并且通过图像排比和佛经考证认为中国灌顶图主要承袭了秣菟罗的“双那伽灌顶”形制,而非犍陀罗“无蛇冠人物持宝瓶灌顶”形制。同时,在中国化过程中人格化型那伽在北朝造像碑以及石窟壁画中出现“蛇冠向龙冠过渡”以及“蛇冠脱离人物”的趋势,最终演变为九个中国龙头从“虚空”灌浴形制,在隋唐之际确立了“九龙灌顶”的程式表现,并与皇权天子主题结合,明显世俗化,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佛教造像主题。那伽作为一个动物神,跨越时空“穿梭”于不同宗教和多元文化中,持续被吸纳和改造,不断变化着形象与意涵。印度土著人善用浪漫的想象力,赋予那伽多重祥瑞象征;吠陀文化善用神话中的“暴力”,让因陀罗压制那伽;佛教善用“慈悲”,让佛陀感化那伽并使之成为佛陀护法神;中国佛教善用“融合”,让中国龙改造或替代那伽,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神灵。这些都体现了不同宗教和文化独特的同化手段,最终都达到宣誓本宗教或文化的主权地位目的。不仅体现了宗教背后的教化意义和文化背后的民族特性,而且体现了不论是哪种宗教和文化本质都有着改造异源他物并融合为己用的“强势性”,而正是这种包融性和排他性并存的“强势性”使得人类文化大放异彩。而那伽在印度本土演变和中印演变的规律正是这种“强势性”存在的典型个例体现。
其他文献
英语长句往往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给英汉翻译带来许多困难。准确翻译英语长句不仅要求译者对词汇、语法、句式等知识有良好的掌握,而且要求译者对语言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这就
目的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是一种经人体自然泌尿腔道进行的碎石、取石手术,虽然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具有住院日期短、治疗净石率高,并发症发生概率相对较低的优点,但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尿路感染、疼痛和血尿等并发症并不罕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术后恢复影响较大。羧甲基壳聚糖冲洗液是一种能够预防黏连、促进细胞生长、组织再生、创面愈合、快速止血和强抗菌活性的冲洗液,其在妇产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和骨科等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