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90年代先锋文学的转型——以余华、苏童1990年代的创作特征为中心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li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中,“先锋文学”是指在19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自马原开始,经洪峰、叶兆言、孙甘露等人发扬,由余华、格非、苏童等作家集大成的小说创作群体,其显著特点是标榜形式主义试验,用借鉴于西方的形式主义质疑、反叛传统文学规范。先锋文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消解,对旧有文学观念的颠覆给读者带来一场耳目一新的形式狂欢而名噪一时。  1990年代以后,先锋文学所狂热追求的文本形式、语言技巧的不拘一格遭遇瓶颈,先锋作家们的创作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型或者停滞。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大潮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急速转轨,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剧烈变动着,一方面,消费主义时代下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发生变化,人们在竞相追逐物质与金钱而日渐忽略精神需求,快餐式、娱乐化的大众文化一路高歌猛进,纯文学陷入低谷;另一方面,面对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先锋作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因此,有的评论家断言先锋文学已死,有的评论家虽然坚持先锋文学尚存,但认为原有的先锋作家群体已然瓦解,由新生代作家完成先锋文学的接力。昔日先锋作家中那些至今仍在坚持创作的作家们,他们未曾迷失的时代大潮中,而是以更加成熟的悲悯情怀,用文字呈现他们在变革时代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悟,写下耐人回味的优秀作品。  本文分析先锋文学的特征、1990年代后先锋文学转型的原因、转型的表现,以及这种转型对以后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论述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现状和方法。第二章为先锋文学的特征与转型原因的分析。第三章分析转型后先锋文学的整体特征,并以余华和苏童1990年代转型后的创作特征为中心进行具体论述。第四章探讨先锋文学转型对1990年代后文学创作的价值,主要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探索、纯文学阵地的坚守和作家的独立意识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中国古代小说中出现的“长人”为研究对象,有重点的辑录出志怪小说中塑造的诸多长人形象,在列举其发展演变中所呈现出的仙、神、鬼、怪等形象的同时,进一步剖析其出现的深
女扮男装形象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女性形象类型之一.本文试图剖析它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流变特征及其形成这种种特征的原因,从一个侧面来探询寻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发展轨迹及其思想
学位
本文从创作主体和审美客体双向角度进入,研究80年代小说。以对典型作家文本的分析来阐述80年代作家的身份认同困顿和艺术审美现代性的寻求,意在将形而上层面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