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药膳芪药鸡金粥对5-FU致胃肠黏膜损伤大鼠肠道生物屏障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三组:药膳组、模型组、空白组。药膳组每天给予芪药鸡金粥10ml/kg灌胃1次,空白组、模型组每天给予10m1/kg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实验第7d,药膳组和模型组大鼠造模采用5-FU150mg/kg腹腔注射1次,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1次。每天观察并记录三组大鼠的体重及一般状况。于实验第8d,15d采集标本,各组各时相点随机处死8只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肠道细菌移位情况、外周血内毒素及D-乳酸的含量。结果1血清内毒素水平(ET)的变化情况化疗后第1天空白组与模型组、药膳组与模型组之间大鼠ET平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化疗后第1天模型组大鼠ET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同一时间点模型组大鼠ET含量明显高于药膳组(P<0.05);化疗后第8天,空白组与模型组、药膳组与模型组之间大鼠ET平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ET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而药膳组大鼠ET含量也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2血浆D-乳酸水平(D-LA)的变化情况化疗后第1天空白组与模型组、药膳组与模型组之间大鼠D-LA平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化疗后第1天模型组D-LA值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而药膳组D-L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化疗后第8天,空白组与模型组、药膳组与模型组之间大鼠D-LA平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D-LA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药膳组大鼠D-L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3肝、脾、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的变化情况化疗后第1天,模型组大鼠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移位率均高于空白组(P<0.05),与药膳组比较,肝脏的细菌移位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模型组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移位率均高于药膳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132,P=0.119);化疗后第8天,模型组大鼠脾脏、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移位率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而模型组肝组织的细菌移位率虽高于空白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0.05),与药膳组比较,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移位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模型组肝脏、脾脏细菌移位率均高于药膳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77,P=0.132)。三组总体细菌移位率中,最高的为肠系膜淋巴,其次为脾,最低的为肝。4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一般状况变化情况化疗后第1天及第8天各组大鼠肠黏膜病理损伤评级经秩和检验,显示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空白组大鼠病理损伤最轻,药膳组其次,而模型组受损最重。空白组大鼠体重全程呈增长趋势,实验前7天模型组和药膳组大鼠体重进行性增加,第8天起,即化疗后第1天,模型组和药膳组大鼠体重开始下降,化疗第3天最明显,模型组、药膳组体重缓慢上升。每日体重趋势图显示,药膳组大鼠均好于模型组,空白组和药膳组每日一般症状也均优于模型组,化疗后每日模型组症状评分最差。结论药膳芪药鸡金粥基于益气健脾原则,降低5-FU致胃肠黏膜损伤后内毒素和D-乳酸含量,一定程度上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还可预防及减轻化疗后机体一般状态及体重的降低,对5-FU导致化疗致胃肠黏膜生物屏障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