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蒙旗社会危机——以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nold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盟旗制度是清代蒙古地区的基本社会制度,与八旗制度类似,它将蒙古上层贵族分封于固定地域内,管辖其属民,形成军政合一的蒙旗。在清末的国内外危机中,蒙旗发生了深刻变化,陷入社会动荡和危机之中。所谓蒙旗社会危机,是指原本的蒙旗游牧社会中,出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负面因素,使社会失去稳定性,从而被动的开始社会变迁的历史现象。在科尔沁右翼前旗的近代史上,社会危机的表现十分突出,且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对重要细节的论述,力图展现清末科尔沁右翼前旗内外各阶层、各方面力量在社会危机中的相互作用,也试图更好地理清该旗社会危机愈演愈烈的过程。同时,通过揭示这一旗在早期近代化进程中日益衰颓过程,审视近代蒙旗社会的变化。  论文基于上述思考,进行章节编排。除绪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讨论在传统的游牧社会环境下,科尔沁右翼前旗的巨额债务的产生、旗内的官司纠纷与社会危机酝酿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叙述私垦盛行与科尔沁右翼前旗社会危机的加重,重点探讨旗内贵族之间的严重对立和动乱的出现。第三章探讨官垦时代科尔沁右翼前旗全新权力架构,以及这种架构产生的后果。第四章论述“俄债”事件的经过及其对科尔沁右翼前旗产生的深刻影响。在处理“俄债”事件过程中,中央权力的过度压制和对旗内民众生计的忽视,是促成民国初年乌泰“独立”事件的重要原因。结语部分总结全文,重点分析官方在科尔沁右翼前旗的种种举措及其后果。说明在清末新政的实施中,清政府过于追求开拓财源和加强对边疆的控制,简单的将传统蒙旗社会视为愚昧落后的改造对象,使得蒙旗更加难以适应近代化进程。对论文未能深入的内容,也做一阐明,以期将来进一步深化。
其他文献
土地是人类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产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土地不仅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系统中的核心要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暴露出
道德叙事是一种日久弥新的教育方法,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大都寓于道德故事中,并以不同的文艺作品、风俗习惯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发挥着道德教
转化犯的称谓己为我国刑法理论界普遍认可,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得比较多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最本质的定义,特征到其成立条件都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然,理论界与实践部门对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