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的礼物》中女性形象表现的矛盾性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M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评论界对于索尔·贝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贝娄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为女权主义者所诟病,贝娄也为此被划入了男权作家的行列,而对于他后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评论界则给予了高度评价。评论界的种种质疑和争议源于贝娄本人对女性的复杂情感。《洪堡的礼物》创作于贝娄文学事业的巅峰时期,男主人公查理·西特林是索尔·贝娄在小说中的代表,因此西特林表达出对女性的矛盾情感和态度可以反映出贝娄当时对女性的特殊感情。本论文采用女性主义的视角,以《洪堡的礼物》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贝娄对女性的矛盾情感在女性形象表现中的体现。论文首先探讨了矛盾性的根本原因和男主人公对其过去生活中的女性的矛盾情感。西特林深受男权思想的影响,沉溺于逝去的美好的家庭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固步自封,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并把这种情感体现在对女性的态度和看法上。其次,面对失败的婚姻,西特林试图将妻子妖魔化并以“受害者”的身份来维护自己强烈的男性优越感。然而,西特林的反思和对妻子的同情让他挣扎于内心的矛盾中。最后,步入中年的西特林视其与情人的关系为金钱交易,利用情人的年轻和美貌来抵抗中年危机,最终导致了情人的离去,这让一直对其情人有偏见的西特林开始思索他对女性的不公正待遇。笔者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洪堡的礼物》中贝娄对女性形象表现矛盾性的研究,能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女性形象在贝娄小说中的发展,并引起读者对贝娄小说中女性形象创作的思考。
其他文献
翻译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那就是母语为甲语言的作者用乙语言进行创作,再由该作者或另一位译者将该文本译回甲语言。张振玉汉译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即这样的例子。虽然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观点,保证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是显性的衔接手段,但是对于诗歌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其最明显的语篇特征是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其意义难以从构筑诗歌的文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曾为他赢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这两个文学界最高的奖励。他的作品受到了文学界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福克
乔伊斯出生并成长于20世纪初处于英国政府统治下和畸形社会形态中的都柏林。尽管爱尔兰屈服于英国统治,但它从未真正融入这个国家。短篇故事集《都柏林人》深入当时的都柏林人
A.S.拜厄特对重述历史情有独钟,其中尤以维多利亚历史最为显著。她的成名作《占有》以及另一部小说《天使与昆虫》将拜厄特的这一情结表露无遗。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