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长期以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被认为是引起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学者们对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尽管这些研究成果卓著,新的抗微生物药物也不断涌现,CAP依然是世界范围内引起老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研究均把重点放在CAP患者近期死亡率的状况以及干预措施方面,而长期预后较少受到关注,相关的资料也较为欠缺。病情评估是CAP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患者治疗地点的选取和治疗方案的制定。生物标记物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病情及预后的判断,D-二聚体对CAP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何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标为:(1)探索老年CAP患者出院后长期存活情况;(2)评估D-二聚体水平在预测住院老年CAP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方面的价值。第一部分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出院后两年生存率随访研究目的探讨因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而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患者在出院后两年随访期内生存率状况。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住院接受治疗并符合研究标准的老年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出院时的第一诊断把全体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出院诊断为CAP的为肺炎组,其他所有非CAP诊断的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出院后即进入为期两年的随访期,定期进行电话询问或者上门随访,以患者死亡或者完成两年随访为研究终点,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共纳入792例患者(肺炎组268例,对照组524例),两年随访期间死亡116例,其中肺炎组死亡52例(19.4%),对照组死亡64例(12.2%)。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发现,肺炎组两年生存率低于对照组(c2=7.686,P=0.006)。肺炎组患者中,死于心血管事件的比例高于对照组(51.9%vs.29.7%,P=0.015)。肺炎组患者按照肺炎严重度指数(PSI)分为高危组(4~5级)和低危组(1~3级),Kaplan-Meier分析发现,高危组的两年生存率低于低危组(c2=27.126,P<0.001)。结论与同期因其他疾病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相比,老年CAP患者在经过住院治疗并出院后,其两年随访期内的生存率明显降低,其死因与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可能有关;老年CAP患者在出院后进行定期随访并警惕可能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对降低远期死亡率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D-二聚体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近期及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住院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1年6月期间入院治疗并符合CAP诊断标准的老年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在入院当天即进行D-二聚体、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检测及肺炎严重度指数(PSI)评分,按照CAP指南进行规范化治疗。记录患者30天死亡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老年CAP患者30天死亡率的预测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存活患者出院后纳入为期两年的随访,按照D-二聚体水平分为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500μg/L,68例)和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500μg/L,115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CAP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总共217例老年CAP患者纳入研究。PSI评分I~III级患者的D-二聚体中位水平为288.95(四分位数:138.55,436.87)μg/L,IV级的为550.20(四分位数,437.65,672.30)μg/L,V级的为728.35(四分位数,558.70,867.50)μg/L,三者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c2=113.93,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PSI有明显相关性(r=0.612,P<0.001);ROC分析表明D-二聚体的AUC为:0.785(95%CI:0.725-0.838),和PSI的AUC相比无明显差异(0.828,95%CI:0.771-0.876,P=0.467)。183例患者完成了2年随访(D-二聚体正常组115例,D-二聚体升高组68例);Kaplan-Meier分析表明,D-二聚体升高组患者两年生存率明显低于D-二聚体正常组(c2=20.712,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预测CAP患者长期死亡的独立指标(OR=2.05,95%CI:1.48-2.61,P<0.01)。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老年CAP患者病情严重度呈正相关,其对住院老年CAP患者的30天死亡率及出院后2年生存率均有较好预测价值,可作为评估近期及远期预后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