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NL2通过促进EGFL6旁分泌调控结直肠癌血管生成和转移的分子机制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根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在所有癌症发病率中排在第三位,所有癌症死亡率中排在第二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约20%~40%患者在结直肠癌确诊时已合并远处转移,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究结直肠癌转移相关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结直肠癌转移分子标记物,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内容。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指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及细胞外间质相互作用后形成的肿瘤细胞生长的特殊环境。TME是肿瘤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肿瘤细胞、间质细胞及它们释放的各种细胞因子与细胞外基质共同组成调控肿瘤血管生成的网络,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是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因为血管生成有赖于内皮细胞的激活、迁移并最终形成血管腔。血管新生开关被激活,新血管不断地生成,不仅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物质,还为肿瘤转移奠定了基础。TME中新生血管生成是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周围组织,尤其是发生远处转移的重要基础。形成素同源蛋白2(formin-like 2,FMNL2)基因是形成素蛋白(Formins)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重要的肌动蛋白成核因子,能促进肌动蛋白的聚合。根据文献报道:FMNL2在多种癌症如结直肠癌、黑色素瘤中表达失调,并参与癌细胞的侵袭行为和进展。但其潜在的相互作用蛋白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FMNL2在高转移结直肠癌细胞株及组织中表达上调。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与FMNL2结合特异性较强的EGFL6作为后续研究对象。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6(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domain 6,EGFL6)是一种新的类表皮因子域超家族成员,EGFL6是一种分泌蛋白,文献检索结果提示其可能参与血管微环境的调控。具有EGF结构域和MAM结构域,又称为MAEG。EGFL6在微环境中有两种存在形式:膜结合蛋白和胞外基质蛋白。EGFL6包含1个N端信号肽、4个半EGF重复序列、1个整合素结合序列和1个C端MAM结构域,MAM结构域在许多功能多样蛋白的胞外区存在,且具有细胞粘附的潜能。Wang X等研究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EGFL6不但在乳腺癌、肺癌、脑膜瘤、黑色素瘤和卵巢癌中高表达,同时在肺癌、脑膜瘤和卵巢癌间质的内皮细胞中也高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还显示,EGFL6作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后能够激活ERK1/2信号通路。ERK1/2信号通路是众多组织中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的重要通路。ERK1/2信号通路可促进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血管生成。新血管生成后可为肿瘤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加速肿瘤的生长,促进癌细胞的转移。本实验目的在于明确FMNL2与EGFL6之间相互作用及调控关系、EGFL6与CKAP4的相互作用。阐明FMNL2/EGFL6/CKAP4在结直肠癌血管生成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肿瘤转移的临床诊治、预后及药物筛选提供新的基因靶点。研究方法1.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技术检测NCM460细胞株及结直肠癌细胞株中FMNL2的表达情况。构建过表达及干扰FMNL2稳定细胞株,通过Transwell实验、鸡胚尿囊膜实验、小管形成实验、裸鼠皮下瘤模型、尾静脉肺转移模型、盲肠原位种植肝转移模型等体内体外实验验证FMNL2促血管生成及转移的作用。2.通过免疫荧光、免疫共沉淀Co-IP、GST pull down实验验证FMNL2与EGFL6的相互作用关系。3.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RT-q PCR技术检测NCM460细胞株及结直肠癌细胞株中EGFL6的表达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及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FMNL2后结直肠癌细胞上清中EGFL6的表达情况。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外囊泡形态,提取细胞外囊泡并使用其通用标志物进行鉴定。免疫荧光对结直肠癌细胞株中细胞外囊泡进行定位。构建过表达及干扰EGFL6稳定细胞株,通过鸡胚尿囊膜实验,Transwell实验、小管形成实验、裸鼠皮下瘤模型、尾静脉肺转移模型、盲肠原位种植肝转移模型等体内体外实验验证FMNL2通过EGFL6旁分泌调控结直肠癌的血管形成及转移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直肠癌配对组织中FMNL2、EGFL6、CD31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免疫组化检测正常肠粘膜上皮组织及不同结直肠癌组织中FMNL2、EGFL6、CD31的表达情况。4.免疫荧光、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验证EGFL6与CKAP4的相互作用关系。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信号通路。研究结果1.Transwell实验、鸡胚尿囊膜实验、小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FMNL2能够促进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以及血管生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皮下瘤模型以及皮下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MNL2能促进体内血管的生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尾静脉肺转移模型、盲肠原位种植肝转移模型等实验结果显示FMNL2能促进结直肠癌的肺、肝转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荧光、免疫共沉淀CO-IP结果显示:EGFL6能与FMNL2相互作用,GST-pull down结果显示:EGFL6能直接结合FMNL2-FH3(23—469AA)结构域。3.通过western blot、ELISA检测条件培养基中EGFL6的含量,结果显示:过表达FMNL2结直肠癌细胞上清中EGFL6的含量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外囊泡呈圆形或者椭圆形。提取细胞外囊泡,使用其通用标志物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细胞外囊泡可以作为EGFL6运送至胞外的运输途径。Transwell实验、鸡胚尿囊膜实验、小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FMNL2通过EGFL6旁分泌调控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以及血管生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皮下瘤模型以及皮下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MNL2通过EGFL6促进体内血管的生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尾静脉肺转移模型、盲肠原位种植肝转移模型结果显示:FMNL2通过EGFL6促进结直肠癌肺、肝的转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配对组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MNL2、EGFL6、CD31的表达有正相关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肠黏膜上皮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FMNL2、EGFL6、CD31的表达明显增高,且在同一位置表达具有相关性。4.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EGFL6能与细胞骨架膜蛋白CKAP4结合,FMNL2能通过EGFL6旁分泌作用于内皮细胞活化ERK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结论1.FMNL2通过刺激肿瘤血管生成,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2.FMNL2与EGFL6二者存在直接相互作用;3.FMNL2能通过EGFL6旁分泌作用于内皮细胞活化ERK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的生成,从而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
其他文献
背景2021年CA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乳腺癌新发病例(226万例)已超过肺癌(220万例)成为全球第一大癌。临床上早期乳腺癌的治愈率高达90%,但早期癌症多无症状,因此对我国女性乳腺癌的预防和筛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是基于对病灶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的硬度评价,可以定量判断病变硬度,近年来的研究表明SWE可以有效提高乳腺结节的超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信号系统包括两个配体(IGF-1和IGF-2)、两个受体(IGF-1R和IGF-2R)和6个IGF结合蛋白。大量研究证实IGF信号系统在促进肿瘤生长和存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食管癌在内的多种肿瘤中存在IGF-1R的过量表达。但抗IGF-1R单克隆抗体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不佳,一方面与未找到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不能从
背景乳腺癌是全球女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多的。全世界平均每年新发病的乳腺癌病例为115万例,其中死亡4.1万例。目前,乳腺癌成了我国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根据中国癌症中心和卫生部发布出来的的数据来看:中国女性产生乳腺癌的概率全国总计大约为10万中有42个。不过从90年代开始,乳腺癌病人的死亡概率就有所显著减少。从研究中发现,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检测诊断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主要原因;二是乳腺癌综合治
背景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预后不良,而且全身治疗的选择是有限的。但是,相对乳腺癌其他亚型,TNBC比其他乳腺癌亚型更有可能受益于免疫检查点抑制疗法。PD-1/PD-L1抑制剂在TNBC患者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活性,但还存在一定的毒副反应。CMTM6是含有MARVEL跨膜结构域的趋化素样因子,具有囊泡运输和膜结合的功能。研究发现晚期非小
背景CT引导下的Hook-wire定位术在肺结节定位中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肺磨玻璃结节(GGN)的定位是临床技术难点。本研究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深入探讨CT引导下的Hook-wire定位术在GGN定位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并总结分析Hook-wire定位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旨在寻找一种更好的GGN定位方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目的回顾性分析行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GGN患者的临
背景随着技术的革新与发展,肿瘤学与心脏病学越来越密不可分。乳腺癌是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乳腺癌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心肌梗死等急症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一大因素。研究乳腺癌与心肌梗死的关系对于加深疾病认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死亡率意义重大。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基于GEO数据库检索人乳腺癌、心肌梗死外周血单核细胞基因芯片,采用基因芯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共调节基因,从而揭示乳腺癌、
背景乳腺癌是全世界三大最常见癌症之一。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是酪氨酸激酶受体(HER1-4)家族中的一员,25%~30%乳腺癌患者HER2呈过表达,这类乳腺癌预后较差。针对HER2类药物的研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乳腺癌的治疗效果。然而HER2阳性乳腺癌由于其高转移性及强侵袭性,导致这类乳腺癌仍是一种不治之症,
背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简称肝癌,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我国肝癌的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居全球第一,目前肝癌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术、肝移植术以及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等。肝癌发病较为隐匿,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因此五年生存率仍较低。铁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体内的铁主要来源于食物。大量文献报道铁与肿瘤
背景鼠双微基因2(mouse double minute 2,MDM2)是p53最重要的负性调控因子,它通过与p53形成一个自动调节反馈环调控p53蛋白的稳定性和活性,进而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显示MDM2抑制剂Nutlin-3a在多种肿瘤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应。同时,近期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可诱导细胞凋亡并参与调控癌细胞的药物敏感性。本课题将从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的角度切入,深入探索MDM2抑
背景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其中骨炎是CRS顽固性的潜在原因,临床上尚未得到广泛研究。骨炎常见的病理改变是骨膜增厚、成骨细胞增殖、骨吸收和新骨形成,以及炎性细胞浸润。CRS合并骨炎,即骨骼参与了这种炎症性疾病的传播和持续。治疗难治性鼻窦炎(Refractory Chronic Rhinosinusitis,RCRS)具有一定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