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内生真菌是一类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微生物,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医药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试验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山葵根、叶柄以及叶片中的内生真菌,经严格的表面消毒程序,共获得29株内生真菌。以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分类鉴定,并分析了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以及种群分布规律。通过平板对峙和抑制菌丝生长试验筛选对山葵墨入病菌抑制率高的菌株,测定高活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在温室和田间小区内,通过喷雾处理进一步测定高活性菌株对墨入病的防治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比较山葵叶、叶柄及根的表面消毒条件,我们得出,山葵的根用75%的酒精消毒30s,3.5%的NaC10消毒5min、山葵的叶和叶柄用75%的酒精消毒30s,3.5%的NaClO消毒3min后,表面消毒效果最好,可获得内生真菌较好的分离效果。2、通过显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山葵内生真菌初步鉴定为6目、8科、8属。从叶片中分离出内生真菌13株,其中包括7个种属,分别为Colletotrichum sp., Chaetomium sp., Fusarium sp., Arthrinium sp., Penicillium sp., Alternaria sp., Mucor sp.。从叶柄中分离出内生真菌5株,其中包括3个种属,分别为Fusarium sp., Penicillium sp., Alternaria sp. 。从根中分离到内生真菌11株,其中包括6个属,分别为Colletotrichum sp., Chaetomium sp., Fusarium sp., Penicillium sp., Alternaria sp., Xylaria sp.。采用4℃C斜面保存以及-20℃C甘油保存纯培养物。3、利用平板对峙培养,将所有分离物与山葵墨入病菌(Phoma wasabiae Yokogi)菌株进行拮抗性测定,结果得到对山葵墨入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10株。其中,菌株SK26的抑菌半径最大,为2.82cm。采用抑制菌丝生长法对初筛的10株拮抗内生菌进行复筛,结果测得菌株SK26发酵原液对山葵墨入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77.39%。结合培养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将菌株SK26初步鉴定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黑孢壳科中的球毛壳(chaetomium globosum)真菌。SK26发酵原液对热处理和紫外照射处理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耐酸碱,仅在中性偏酸环境下较为稳定。温室生防试验结果表明:SK26拮抗内生真菌的孢悬液对山葵墨入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为66.18%,SK26的发酵液对山葵墨入病的防治效果较差,仅为21.56%。田间小区试验初步表明:田间施药三次后SK26孢悬液对山葵墨入病的防效为57.21%,发酵液处理的防效29.87%。内生真菌SK26不管是孢悬液还是发酵液在施药后病情指数都有所上升,但较对照上升得不显著,对墨入病的防治起到一定控制性的效果。4、SK26菌株的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最适菌丝生长温度为25℃,最适产孢温度为30℃C;最适菌丝生长pH为7,最适产孢PH为8;全光照条件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条件利于菌株产孢;最适菌丝生长的碳源为蔗糖,最适产孢碳源为乳糖;SK26在有机氮源牛肉膏中菌丝生长最佳,在无机氮源硝酸钾中产孢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