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经济步入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是目前深化改革的重点。当今社会要求我们经济增长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产业融合与产业进步成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生态效率作为衡量经济产出与环境代价的综合性指标,能够很好的评价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因此,本文将二者作为研究重点,通过采用2005-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来研究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研究期内均值变化不大,产业集聚存在马太效应,城市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与“时间惯性”,空间溢出效应十分明显。基于区域总体分析,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空间上对生态效率产生抑制作用,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产业低端化倾向明显是导致地理集聚水平对本地以及邻近地区生态效率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的主要原因。长期来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提升本地区生态效率,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过度集聚则会抑制生态效率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差异。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周围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抑制作用,而多样化集聚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与城市规模等级有关,在特大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生态效率,而大城市、中小型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提高产生负向影响,长三角及其经济辐射地区仍是以大城市、中小型城市居多。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一是进一步提升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扩大产业生产规模,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生产环节中朝着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二是加强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协同集聚与协调发展,促进知识、技术、资本等高级要素跨产业、跨部门流动,推动城市均衡发展;三是强化长三角地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形成特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与其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深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生态效率的关系,对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城市如何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理论界对于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结论已经形成共识,但针对人口老龄化到底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这一问题仍旧莫衷一是。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研究视角和选择变量的不同,或是单一从劳动力、消费或者储蓄率等单变量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亦或是将这些单一变量一并考虑进来,却缺乏系统、综合性分析。
  本文在充分吸取当前研究成果的同时,旨在寻找人口老龄化作用于我国经济的渠道机制,并评估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
近年来随着各县区专业化分工的浪潮,产业集聚逐渐发展为以产业链为单元的形态,即产业链的同一环节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都集聚在一起。然而,我们发现产业链集聚中并不是所有企业生产都能获得倍增效应,这很可能是因为不同的集聚网络导致差异化结果。因此,本文探究了不同产业链集聚方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这对深入理解集聚内涵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也对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地区竞争力攀升和企业效率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基于关系网络的视角,将产业链集聚细分为三类子网络集聚方式:同质企业子网络、互补企业子网
伴随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家,据我国2017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资料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9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环境空气质量超标率达七成以上。环境污染的恶化不仅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给居民的健康生活带来了巨大隐患。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规制措施,以降低环境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调整时期,经济下行压力、结构性调整和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所
供应链金融涉及多方面风险来源,其风险评价和决策一直是困扰金融机构的一大难题,在全面认识掌握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设计科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解决问题的一大突破点。供应链金融引入核心企业和供应链信用,为中小企业开展订单、存货和应收账款融资,有效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也推动了以产业链融资为特征的金融模式创新。与传统金融不同,供应链金融具有核心企业和抵押物双重信用保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正是因此,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复杂和多样的风险,风险来源也由中小企业本身扩大到整个供应链。为更好地推进供应
近年来,由于中小企业与银行关于利率定价问题存在冲突,导致中小企业贷款更为困难。然而,银行体系金融资源却十分充裕。利率市场化之前,由于贷款利率定价无法完全反映风险溢价,银行为避免过高利率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选择低于供求平衡的利率水平,该行为将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最终引发中小企业资金供求不平衡的问题。由于信用贷款仍然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因而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关键。供应链金融的出现无疑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供应链金融借助核心企业的高信用帮助中小企
交通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对当前稳增长、稳投资,重塑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具有深层影响。高铁作为现代交通发展的先进方式,近10余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未来仍然将快速扩张。随着高铁由点成线,由线成网,产生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影响区域的生态效率,那么,具体来说,高铁网络的完善对于生态效率有何影响?影响效应多大?这种影响效应的传到机制是怎么样?此影响效应会不会因地区和城市差异性表现出不同?应该如何优化高铁网络促进区域生态效率的提升?这就是本文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本文采
随着社交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化问答社区逐渐成为人们贡献和获取高质量知识的重要途径,促进了知识的流通和交换。在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知识贡献模式具有不同特征:在发展初期,社群的知识供给主要来自于个体无偿的知识贡献,这类知识具有公共品特征;在发展中期,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出现了将知识外部收益内部化的有偿知识贡献模式,即“知识付费模式”,现金报酬直接激励了用户知识贡献。尽管已有大量实证研究对知识公共品模式下社区用户供给行为的激励因素进行了分析,但鲜有学者关注到知识付费模式的出现对用户无偿供给行为的影响。因
活动理念  学生在升入高中初期,由于个性差异,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合作能力训练,包括合作的意识、态度及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体验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感悟学习生活需要与人合作。并乐于与人合作,主动与人合作。  活动目标  1 感悟团队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体验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的快乐。  2 明白人际合作是形成团结、和谐集体的重要因素,增强团队凝聚力。  活动准备  1 准备与本班学生人数相当的
期刊
增值税扩围是指将现行属于营业税征收的税目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使增值税成为贯穿工、商、服务业的一大税种,从而取消营业税,打通流转税的抵扣链条,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增值税与营业税两税并存的现状。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如法国、荷兰、丹麦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经逐步扩大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服务等领域均征收增值税,而我国的增值税征收范围仅限于货物生产流通和修理修配劳务,造成抵扣链条中断,与增值税的税收中性原则相悖。为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入世后税收的接轨,增值税扩围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工业企业高速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中国制造”产品体系,从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等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工业企业在生产数量上的巨大跳跃,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生产模式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亟待由高速增长发展模式到高质量增长发展模式的转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成为国内经济改革的重点。作为全球价值链生产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成为世界诸多产业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促进我国产业发展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