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传统上一直囿于修辞领域。隐喻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的装饰,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隐喻的研究就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的范畴,并在70年代进入多学科的研究阶段。尤其是Lakoff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的认知功能进行研究,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天地。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说明或理解某一事物(Lakoff & Johnson, 1980: 5)。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以往多侧重于文学的角度,特别是从修辞和意象等方面加以探讨,而较少从认知的角度对古汉语诗进行分析。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国内可引用的范例较少。本文尝试运用近年来对隐喻研究的成果,主要是Lakoff等学者的认知理论,特别是从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的角度,以古汉语诗歌中隐喻为研究对象,来探索隐喻在古汉语诗歌中的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强调人们在思考时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和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某种天然的契合。然而意象图式并非具体的形象,而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本文尝试把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中,来探究古汉语诗歌中意象图式的作用及其与古汉语诗歌的关系,以检验认知意象图式理论在实践中的操作性和应用性。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简介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及论文的主要结构。第一章为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古汉语诗歌的传统研究和认知研究,以及认知隐喻理论。第二章主要介绍隐喻与诗歌的关系,隐喻的定义以及四种分类方法。第三章则主要讨论古汉语诗歌的特征以及古汉语诗歌中意象图式分析。这一章结合古汉语诗歌实例,详细分析前后图式、上下图式、线性图式以及这些图式在诗歌中的混合使用。最后则为本论文的结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