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针对新技术条件下文化发展出现的新论题:电影批评在新的批评平台上批评空间的拓展。由此探索新媒体语境中电影批评存在的问题,并探求解决之道。论文从批评平台、批评主体、批评对象、批评样态入手,在逻辑上有意识地推进。论文第一章梳理了批评平台新媒体的概念,把延伸作为新媒体的文化品格。这种延伸是一种全面的延伸,“新媒体”不仅是对“传统媒体”的延伸,也是对以其为载体的内容的补充与完善,更是对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新媒体以其巨大容量承载一切话语,并且能够不断通过促进不同语体之间的对话而不断刺激新的话语的产生,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性与生命力的平台。第二章以田野调查为切入点,分析两大批评主体——专业影评人和大众影评人的较量,并探讨专业影评之与最主要受众——高校学生——的影响因子出现的波动,用可靠的数据及时回应。根据高校学生查阅影评的方式和途径分析他们对于专业影评以及大众影评的态度,理清大众影评的文化特性以及专业影评的立场。重新对专业影评的危机进行定位,并由此进一步思考专业影评的出路:在坚守传统媒体的同时,利用新媒体拓展生存空间。第三章则从电影本身到新的电影批评形态来分析“微对象”开启的批评空间。微电影作为新媒体之子,自身不断发生蜕变,公益微电影则在新的广告模式中实现了自身的奉献与救赎。除此之外,还出现了新的电影批评形态——微博影评,低门槛、匿名性使微博成为一个全民批评的“乌合之场”,因此形成了微博影评自我粗浅的美学风格。第四章探究视频形态的电影批评,通过对网络视频影评生存态势的扫描,并以《影评联播》、《龙斌大话电影》为例,剖析网络视频影评的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同时,探讨了电影影评栏目跨媒体传播实践及其意义。结语在前四章的基础上,总结新媒体语境中电影批评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