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mer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公共精神是指孕育在公共领域之中,随着公共交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公共理性,是公共生活中的独立自由的个体以利他的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及行为,并以个体自身在其中形成公共领域所要求的基本道德和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具体表现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对“私人领域”的超越和对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其中,它包括着对公平、自由、民主、秩序和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定。此外,公共精神还包括独立人格精神、公平正义精神、民主法治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意识等基本内涵和公共性、公正性、渗透性、开放性、时代性等特征,这些对于我国推进社会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共精神在我国的社会历史长河中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与今天所产生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化的基础上的现代公共精神是有一定的差别。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公共精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发展还不成熟,在社会各方面存在缺失的现状。这也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导致,如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缺乏公共性的公共权力、公民社会的不成熟和公共空间的狭窄、社会成员缺乏自律自控意识等。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价值多元化、人的全面发展等种种挑战,迫切需要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地探讨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为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公共精神的基本概述。主要对公共精神的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引出公共精神的概念,并探讨公共精神的重要特征和公共精神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现状分析。重点探讨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集中体现为诚信守诺意识弱化、社会公民意识淡薄、文化创新意识不足、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公民责任意识缺乏、公平正义意识薄弱这六个方面。第三部分:培育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寻找与之相应的指导思想,即借鉴西方正义理论的积极启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观和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要求。第四部分:完善社会各项制度措施,为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具体从建构公民社会、发展民主政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法治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培育公共精神的路径。第五部分:落实社会文化教育措施,为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提供思想保障。这部分通过丰富公民文化、开展公民教育,以提高公民个体的素质,更好更快地促进公共精神的培育。
其他文献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设备监测、环境监测、远程抄表等领域,与有线传输系统相比,无线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低,通信距离远,易于扩展,网络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高,因此研究
荞麦是粮食作物中营养最丰富的粮种之一,荞麦中除含有常规的营养成分外,还富含黄酮类、有机酸类及镁、硒等微量元素。红小豆、绿豆也是具有丰富营养和独特保健功能的豆类食品
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由于顾客转换行为对于企业所造成的巨大影响,针对顾客转换服务商的现象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在服务业领域,针对影响转换的因素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P.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PLB)是世界范围内马铃薯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采集并分离、纯化来自于云南省昆明市马铃薯主产区的PLB病样,利用形态学和ITS序列定种后,确定其染色体倍性、交配型、线粒体单倍型、毒性和甲霜灵敏感性。选取其中5株菌株,利用改良的卵孢子萌发方法得到有性生殖F_1代群体
随着现代工业和运输业的飞速发展,由重金属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于这类污染物不能被生物降解,它能通过生物链循环进入植物体、动物体,最终会危害人类的健康,而且,即使是
自欧洲一体化发端以来,人们对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探讨就没有停止过。各种理论流派对发展中的一体化模式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体上可以分为“国家间主义”和“超国家主义”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人口流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人口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特征。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
本文试图以沈从文的创伤体验为研究的出发点,从文艺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沈从文的小说进行重新阐释。创伤原属于医学术语的范畴,当创伤走出医学意义的桎梏时,它就成为了思考暴
粮食安全已成为当前全球重要问题之一,世界农业面临如何持续生产出充足的粮食同时又不破坏资源环境的重大挑战。人们重新回顾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优秀传统农业可持续的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