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形而上的问题,而其所关注和力求解决的问题还是来源于现实的伦理生活,以现实的伦理生活为基础。《易传》是人的理性发展和彰显的产物,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和世界进行观察和总结后的理论抽象,其道德哲学与道德谱系的形成也是来源于人们对现实伦理生活的思考。本文将对《易传》的道德思维、道德本体、道德认识、道德修养等问题展开重点讨论,以此梳理出《易传》的道德哲学及体系。第一章对《易传》的成书年代及作者问题做了简要的梳理。《易传》非成于一时一人。其主体部分当成书于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成果,其思想是诸家思想的融合,并不只属于一家一派,但从其基本立场和总体特征来看,应该还是以儒家为本。第二章从《易传》的解易思维入手,重点论述了其中所包含的道德思维。“取象比类”的思维使人能够把握到天地自然之道,并且懂得将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相类比而得出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则。“由象入理”进一步将这种对天道的把握和对人道的领悟规范化、抽象化,从而规定出人类所应该遵循的理则,于是,从单纯的模拟天地自然进入了独立的道德思考。“天人合德”的道德思维,使人在道德认识过程中直指道德本体——天道,为人的道德修养提供一个终极目的与理想。第三章以“一阴一阳之道”、“继善成性”、“三才之道”为节展开论述。“一阴一阳之道”通过“继善成性”使人性与天命相通相系,人道本源于天道,效法地道,三才之道结合构成了《易传》道德哲学的本体论思想。第四章以“穷神知化,德之盛”与“知崇礼卑”为思路,从“德与知(智)”、“(智)知与礼”两个方面论述了《易传》的道德认识论。第五章主要论述《易传》的道德修养论,主要从天地生生之德与进德修业入手,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为总纲论述了《易传》的成人、成己、成物的道德修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