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不断向县域城镇地区集中的社会经济过程。县域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给城市带来的压力。提高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是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缩小区城乡差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从相关文献研究知,关于城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以县域为基本的研究单元,构建评价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及空间分析方法对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文章还很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福建省67个县域为基本的研究单元,首先,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活等4方面选取17项指标构成评价福建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并从城镇化的动力方面对这种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促进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结果表明:(1)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福州市、厦门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五个地级市)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上要高于西北内陆地区(宁德市、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四个地级市)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除空间城镇化水平之外,第一层面(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四个地级市)的县域城镇化水平整体上要高于第三层面(南平市、三明市和龙岩市三个地级市)的县域城镇化水平,第二层面(莆田市和宁德市两个地级市)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上是最低的;(2)除空间城镇化水平之外,各区域内部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情况是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内部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也越大。(3)福建省城镇化发展水平高的县域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完整的“日”字型。(4)与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关联度最大的要素是经济城镇化水平。(5)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依赖性或集聚性),也就是说发展水平高的县域之间相邻,同样发展水平低的县域之间也相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