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相继掀起了政府治理范式的运动,又称之为“政府再造”工程。其目的在于,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新型政府。这场运动提出的“善治行政”的目标追求,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性浪潮和趋势。它建立在政府与社会、公民的良好合作的基础之上,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谋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模式。2011年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表明善治的概念已经逐渐被官方正式接受。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政府正在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完善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政府善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政府的治理能力所要达到的较高境界。政府善治的目标就是通过不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则是公平分配。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实现了以平均每年9.8%的速度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正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尤其是因为先富政策的巨大成功,造就了一批高收入人群。与此同时,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一个现实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考量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本文从政府善治的目标出发,指出我国政府实施善治的现状,明确指出我国在实现善治目标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对其存在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提出要从善治的视角下对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