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疏宁加减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分析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4022489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诸多并发症中极为严重的一种,对患病人群的生命及生活质量造成威胁,对其家庭产生了诸多负担,从个体到社会亦是如此。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中药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且能够对糖尿病肾病的进程起到延缓的作用,对患病个体的生活质量有改善。通过临床观察,肾疏宁加减方在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有明显改善,延缓疾病的进展。本研究通过对肾疏宁加减方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研究统计,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其可能的机制及作用靶点,以期为临床应用及实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通过筛选肾疏宁加减方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与糖尿病肾病疾病基因共同构建药物-成分-靶点-基因网络,并分析肾疏宁加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能的通路及机制,第二部分:基于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肾疏宁加减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方法:第一部分: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肾疏宁加减方”中10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和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筛选出药物的人类靶点并对其进行校正。在OMIM、Gene Cards、Drug Bank数据库搜索“Diabetic Nephropathy”获得疾病潜在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潜在靶点对应筛选出药物-疾病关联靶点基因,基于Cytoscape软件对药物成分-靶点基因网络图进行构建并分析;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基于Metascape在线数据库对关联靶点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第二部分: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诊断为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的病人。严格按照纳排标准进行筛选,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00例病例纳入研究。应用肾疏宁加减方治疗,3个月为1周期,观察1周期,进行前后自身对照。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和相关实验室指标(24小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总蛋白、尿-乙酰葡萄糖苷酶、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谷丙转氨酶等),数据均使用SPSS 22.0进行分析。记录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第一部分:在TCMSP数据库中对肾疏宁加减方的10味中药进行筛选后共获得149个活性成分及250个蛋白靶点,在数据库获得疾病潜在靶点998个,疾病靶点与药物靶点取交集共获得105个关联靶点。基于Cytoscape软件对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分析筛选出关联度较高的有效成分有: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7-O-甲基异丁香酚、汉黄芩素、刺芒柄花素、异鼠李素、β-谷固醇等;靶点PPI网络分析得到的主要关联基因:AKT1、IL6、TNF、MAPK8、TP53、VEGFA、MAPK1、JUN、EGF、IL1B等。GO分析得出的富集结果,主要涉及细胞对生长因子的反应、对细胞外刺激的反应、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的调节、白细胞分化、积极调控细胞的死亡、活性氧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显示基因靶点显著富集在与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的AGE-RAGE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通路、NF-k B通路上。第二部分:肾疏宁加减方在治疗1周期(3个月)后,西医疗效方面总有效率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肢体浮肿、气短懒言为主要症候,服用药物后各临床症状积分及总积分的指标均较前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总蛋白、尿-乙酰葡萄糖苷酶、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血肌酐、尿素氮均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滤过率治疗后较前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清钾、血清氯治疗前后数值变化,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回顾性病例中未见不良反应,未出现头晕、头痛、呕吐、粪便性质改变、过敏反应、月经不调等症状。结论:1肾疏宁加减方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型DKD病人的生活质量,且临床观察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2肾疏宁加减方对于气阴两虚型DKD患者的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能够调节血脂水平、改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3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肾疏宁加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能的机制,认为其核心有效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刺芒柄花素、汉黄芩素等,可能通过介导AGE-RAGE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通路、NF-кB信号通路、鞘脂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对DKD起到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维持性腹膜透析(PD)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候基本信息及相关临床资料,对营养状况作出评估,探索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营养状况,揭示中医体质、中医证候、临床指标、营养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从中医角度防治透析相关性营养不良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自2020年3月-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行腹膜透析治疗并规律随访的
研究目的:本课题将从嘌呤代谢方向入手,研究中药汤剂益肾健脾化浊方对HUA患者的降SUA疗效及对血清HX的影响,与非布司他进行对比,探究该中药汤剂能否通过改善机体嘌呤代谢紊乱降低SUA,使患者获益更多。研究方法:本课题纳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9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35例,西药组29例,中药组32例。三组均予宣教,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西药组口服非布司他
目的:1.探索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筛选出其疼痛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绝经后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全面提高对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认识,以期为临床研究和防治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观察补肝益肾方干预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临床疗效,探索改善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有效中医药手段,以期减
研究目的1 探索高血压(Hypertension,HTN)伴左室肥厚(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LVH)患者中医证素证型分布特征,比较其与HTN不伴LVH患者中医证素证型分布差异;2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定量检测LVH患者的左房容积及房室心肌应变,评价房室功能,并分析房室功
第一部分:带下方剂用药规律研究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我国历代治疗带下方剂遣方用药的规律,探究治疗带下的核心思路,用以指导现代临床实践,为今后开展治疗带下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带下的处方共99首,将收录方药记录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以此平台为依托,对所收录的99首带下方剂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得到中药使用次数、配伍原则、性味归经倾向、药物关联规则等
目的:观察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皮部浅刺法的取效机制,为治疗咽异感症提供临床参考及独特的治疗思路。方法:招募60例患有咽异感症的门诊及大学校园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皮部浅刺法进行治疗,皮部浅刺法选取部位为咽喉部、腹部及下肢部。咽喉部取上至廉泉穴水平,下至天突穴水平的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皮部区域;腹部取以神阙为中心,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3-5期非透析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以期达到对CKD患者合并ASCVD的早期防治。方法:采用单中心、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的CKD3-5期非透析患者538例,根据既往是否合并ASCVD将患者分为ASCVD组与无ASCVD组,其中ASC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型分布,并研究理化指标在证型分布间的差异,找到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从而建立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相结合的判别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2月~2021年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160例,由研究员使用指定的调查问卷表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情况。数据处理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理化指标在
目的:通过观察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治疗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与单纯使用枕三经排刺进行对比,以改进现有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针刺治疗方案,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方法:1.研究对象:依据本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按照预实验结果,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十病区住院患者共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及盲法原则,以1:1比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2.治疗方法:内科常规治疗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舒肝抑酸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消化科门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肝胃不和型)共80例,随机分为舒肝抑酸方组作为治疗组共40例,枸橼酸莫沙比利组作为对照组共40例。其中2例未按规律服药,1例未复诊,1例自行服用其他影响本试验结果的药物。最终总计共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