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日本日置3532-50LCR型LCR电子测试仪和生理生化研究技术,同步测定了桃和猕猴桃电学特性和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筛选出区分猕猴桃(海沃德、秦美)、桃(秦王、秦光2号桃)果实种类及猕猴桃成熟度和遭受损伤果的敏感电参数和特征电激励频率,筛选出标志果实品质生理指标的敏感电参数,为揭示桃和猕猴桃果实电学特性变化规律积累资料,为利用电特性进行果实无损检测及进一步研制开发相关测试仪器提供一定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LCR电子测试仪对猕猴桃和桃采后所测14个电学参数间的关系的系统分析,果实的14个电参数随频率的变化呈非线性变化。其中复阻抗(Z)、阻抗相角(e)、串联等效电容(Cs)、并联等效电容(Cp)、损耗系数(D)、串联等效阻抗(Rs)、并联等效阻抗(Rp)、电抗(X)随频率变化呈三次函数曲线变化。导纳(Y)、串联等效电感(Ls)、并联等效电感(Lp)、电导(G)、电纳(B)随频率呈指数函数变化。与马海军(2010)在苹果上的研究结果一致,14个电参数可简化为7个电参数(Z、θ、Cp、D、Rp、Rs),为后续研究时选择测试电学参数提供了依据,既简化了手续又节约了时间和成本。2.猕猴桃和桃的logloz和logloLp与loglof均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5。在24个电激励频率下,在100Hz~1.58KHz的电激励频率范围内可用D值、在100Hz-6.31KHz的频率范围内可用0值和Rs值、在100Hz~100KHz的频率范围内,可用G值、在15.8 KHz~100KHz频率范围内可用Z值、在100Hz-158KHz频率范围内可用Cp值区分猕猴桃(海沃德、秦美)和桃(秦王、秦光2号桃)果实。3.通过对室温(25℃)贮藏条件下‘秦光2号’油桃品质参数(硬度,可溶性固形物,酸和含水量)和电参数(Z、Cp、Lp)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建立了有效的预测模型(相关系数都达到显著水平),通过验证确定了预测模型的可用性,表明用电参数预测桃品质指标是可行的,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4.采后‘秦美’猕猴桃在室温(20℃)下,Lp、G和D这三个电参数和生理参数的相关性在所测试的各电激励频率下普遍低,不能标志果实生理指标变化;Z在电激励频率0.1 kHz和2.51MHz、Cp在1MHz和1.58MHz和0在0.1KHz时可作为标志果实生理变化的无损检测敏感电参数。5.‘秦美’猕猴桃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硬度、TA都呈下降变化,可溶性固形物呈上升变化,相对电导率在增加,表明细胞膜完整性降低。果实乙烯产生速率的变化和呼吸速率变化都呈单峰曲线变化,且乙烯出峰时间较早。淀粉,纤维素含量的减少与果实硬度的下降呈正相关。‘秦美’猕猴桃软化相关酶活性高峰出现时间有先后,推断先起主要作用的是淀粉酶和PE,之后Cx和PG起主要作用。6.1-MCP处理降低了‘海沃德’猕猴桃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合成速率,同时还延缓了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的降低幅度和速度,提高了其保护酶SOD、POD、CAT的活性,明显延长了猕猴桃的贮藏寿命。成熟度Ⅱ(晚采收)的‘海沃德’猕猴桃果实较成熟度Ⅰ(适期采收)的果实硬度下降快、乙烯释放量明显高、乙烯释放量高峰时间提前7d,不适长期贮藏。从贮藏7d开始,在特征电激励频率1MHz下可以根据Z值差异、在10KHz频率下可根据Cp值差异对成熟Ⅰ和成熟度Ⅱ的果实加以区分。7.通过对采后‘海沃德’猕猴桃果实进行跌伤(50cm和80 cm)处理发现,机械损伤对猕猴桃果实品质指标中硬度的影响最大,损伤处理加快了果实的呼吸速率,刺激乙烯的大量生成,活性氧的快速增加,LOX酶活性提高,加快了膜脂过氧化的进程,MDA的大量积累,加速了果实衰老、软化的进程。同时,损伤处理能引起电参数发生变化,但不改变果实电参数的总体变化趋势。在100KHz、251KHz、631KHz、和1MHz电激励频率下,损伤能引起果实Z值的降低,果实Lp、D值提高,而对Cp、θ、G的影响小。在100KHz、251KHz、631KHz和1MHz 4个频率下可用电参数Z值、在100KHz或251KHz频率下可用电参数D值对正常果与损伤果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