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级电容器因其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以及安全性好等优点,在储能领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传统超级电容器面临着能量密度低、倍率性能差等问题,同时高性能电动汽车及电子设备等对超级电容器的循环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开发超级电容器新型电极材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之一。此外,电极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导电剂和粘结剂的使用,进一步降低其能量密度。因此,构筑和优化无导电剂、无粘结剂的薄膜电极材料,实现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的提升,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二维材料因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多、离子传输路径短、机械性能优良等特点,成为超级电容器领域的研究热点。MXene是一类新型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兼具亲水性和导电性,其层间距、成分与表面官能团可调,且易组装成自支撑薄膜直接作为电极使用,使得MXene在发现之初就在储能领域尤其是超级电容器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MXene的成分可调性还有待进一步挖掘;MXene表面难以避免的官能团,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电导率;MXene的二维结构易发生塌陷和堆垛,降低离子/电子迁移速率,影响电化学性能。因此,如何克服上述问题,加速MXene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发展,是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本文充分利用MXene独特的性能,以d-Ti3C2为研究对象,从原子尺度、微纳尺度和宏观尺度对其成分、结构以及材料体系进行多尺度优化设计,以提升MXene基薄膜电极的比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等电化学性能。在原子尺度,制备氮掺杂d-Ti3C2纳米片,研究不同氮含量对d-Ti3C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引入氮能够增加d-Ti3C2层间距、提高其导电率和赝电容,从而改善其电化学性能;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掺杂氮的存在位置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制。在微纳尺度,通过“原位氧化-刻蚀”,有效利用d-Ti3C2纳米片表面钛原子易氧化的特点,得到由面内多孔d-Ti3C2纳米片组装的自支撑薄膜,实现d-Ti3C2微观结构的调控。面内多孔结构可缩短离子传输路径、缓解d-Ti3C2纳米片堆垛、提高有效比表面积、增加活性位点,从而提升d-Ti3C2的比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宏观尺度,采用电泳沉积法和真空抽滤法,引入异质相CNTs(1D)和rGO(2D),分别构筑d-Ti3C2/CNTs与氮掺杂d-Ti3C2/rGO复合薄膜电极材料,优化d-Ti3C2基电极材料体系。异质相的引入有效缓解d-Ti3C2纳米片堆垛,使复合薄膜能够发挥各组分之间的协同效应,从而获得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以此为基础,在掺杂的同时原位引入造孔剂(纳米TiO2),然后将其刻蚀,可从原子尺度和微纳尺度实现对d-Ti3C2纳米片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的调控。氮掺杂增强薄膜电极的导电性和提供更高的赝电容,面内多孔结构提供更多的有效比表面积和缩短离子的扩散路径,从而增强薄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最后,结合掺杂、多孔和异质相的引入,对d-Ti3C2基电极材料体系进行原子、微纳和宏观尺度的多尺度耦合设计,即通过聚多巴胺(PDA)包覆与碳化策略,制备多孔d-Ti3C2/氮掺杂碳自支撑薄膜。该薄膜在1 A g-1条件下,比容量为488.1 F g-1;即使在100 A g-1超高电流密度下,其比容量仍高达411.2F g-1,容量保持率达到84.2%;在10 A g-1下循环10000次,容量保持率为95.4%。其优异电化学性能的主要原因在于成分、结构和材料体系设计的多尺度协同效应,包括氮掺杂增强材料的导电性和赝电容,多孔结构增加有效比表面积、缩短离子扩散路径以及第二相缓解d-Ti3C2纳米片塌陷和堆垛,提高结构稳定性。这种多尺度的耦合设计,为其他二维材料复合薄膜的制备提供了借鉴。综上,本文从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和材料体系等层面上对MXene进行调控,构筑了MXene基薄膜电极材料,并系统研究了其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性能,实现了比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等方面的提升。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MXene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制,充分发挥MXene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优势,加速MXene的实用化进程,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