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酸调控鸢尾素表达机制的初步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s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型糖尿病是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后的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脂代谢紊乱常伴随着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增多,尤其是游离的饱和脂肪酸不仅能使机体产生多种应激反应,还能促进胰岛素抵抗。游离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成分为棕榈酸,其含量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显著升高。骨骼肌在血糖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体中的大部分血糖转化及糖原储存都是是由骨骼肌完成的。此外,骨骼肌受到外界因素刺激能够产生各种应激反应分泌细胞因子,抵抗外界的影响。鸢尾素就是骨骼肌分泌的一种肌源因子,它能通过诱导白色脂肪组织褐变来调节能量代谢。有研究发现鸢尾素能够促进糖异生和糖原的合成,增加糖原积累和维持葡萄糖稳态。但目前有关于棕榈酸对鸢尾素调控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式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以进行饱和脂肪酸脂毒性的研究,待小鼠血糖显著升高并稳定后,进行葡萄糖耐受试验以确定小鼠血糖代谢是否发生紊乱。结果表明高脂饲料喂养4周左右可引起小鼠血糖的显著升高,并导致小鼠体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转录因子预测分析发现在鸢尾素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着Zfp57的结合序列。将糖尿病模型小鼠人道处死,检测其肌肉组织中鸢尾素以及Zfp57的表达情况。发现高脂饮食使小鼠的肌肉组织中鸢尾素的表达降低,Zfp57表达升高。对小鼠肌肉组织进行RNA-Seq高通量测序的结果显示高脂饮食引起了AMPK和胰岛素等信号通路的变化。细胞水平上,利用棕榈酸处理成肌细胞,检测鸢尾素表达情况是否与体内实验一致。并通过对信号通路的阻断、相关调控因子的干扰或者过表达以及q RT-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进行通路相关分子的检测,来进一步完善鸢尾素表达调控机制的探究。结果表明棕榈酸通过抑制AMPK信号通路,介导Zfp57表达上调,Zfp57与鸢尾素基因启动子区域结合,进而负向调控鸢尾素表达,Zfp57介导的鸢尾素的表达下调进一步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综上所述,本课题针对棕榈酸对鸢尾素的表达调控机制展开研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预测鉴定出影响鸢尾素表达的调控通路及调控因子。并通过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对所筛选出的通路进行了验证。为棕榈酸作用下鸢尾素的表达调控机制找到更有力的证据,同时也为棕榈酸导致糖代谢紊乱提供更多的实验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传统的调制解调方法是将信息加载在信号幅度、频率和相位上,接收端则通过包络检波、鉴频、鉴相等非相干或其他相干方法进行解调从而完成信息传输。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信号载波体制差异承载信息的新型调制解调方法,称为“载波体制键控”。该技术可以兼容基于块传输的单载波和多载波通信体制,同时在原有系统框架基础上附着了一条新的通道用以传输额外的键控信息。本研究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频移Chirp调制(Frequency Shift Chirp Modulation,FSCM)以其远距离、低功耗特性成为了物联网领域的有力解决方案,同时又因起源于雷达场景的Chirp扩频技术而受到了军用物联网的关注。然而,调制方式简单与安全性能不足成为了制约FSCM在高安全性应用场景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基于FSCM的通信信号抗截获波形设计,旨在提升该调制方式抗截获性能的同时保证合
随着半导体技术日新月异,如何超越摩尔定律越来越受到我们关注。而三维封装技术是超越摩尔定律的重要技术,3D封装技术是通过将各种材料,技术和功能组件垂直堆叠并连接在一起而形成高度集成的系统。为了追求互联节距更小、密度更高的三维封装,3D混合键合应运而生,而Cu/SiO2混合键合技术更是目前半导体业界竞争的焦点,为了实现Cu-SiO2的混合键合,我们需要兼容Cu-Cu和SiO2--SiO2的键合工艺,而
集成电路发展至今,其应用场景愈发广泛,越来越多的So C芯片被应用在航天系统之中,在空间辐射环境下,芯片会受到各种辐射效应的影响。输入输出(IO)单元是连接芯片内部与外部电路的桥梁,为了避免空间中的高能粒子通过芯片引脚影响芯片内部,需要对IO单元进行抗辐射加固设计,同时IO单元也要对芯片内部与单元自身提供静电防护。本文对输入输出单元进行抗辐射与抗静电的设计,在设计工作完成后进行验证,并将单元用于芯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如何能够保证航天器在空间环境中安全可靠地运行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由于空间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辐射源,这会对航天器中的电子器件造成各种辐射效应,从而导致器件性能的退化以至于失效。而在太空中极端温度条件往往伴随着辐射环境出现。在太空环境中工作的电子器件通常经受着极端低温条件以及辐射环境的考验,这严重影响着电子器件的可靠性,从而影响到航天器的正常运行。本文以28nm SOI工艺
随着交通和工作环境中出现的安全事故逐年累加,肢体残疾患者总数也在逐年增加。肢体残疾患者想要回归社会,完成运动功能代偿,最常见的方式即是佩戴假肢。作为假肢与残肢之间的界面,接受腔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假肢功能的实现以及患者是否持续使用的选择。然而现有的接受腔的设计虽已注意到人体生理学和解剖学的问题,但只停留在概念性的设计上,并未针对人体前臂软组织生物特性做出具体性的设计,因此开发一款具有生物力学相容性的假
iASPP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癌基因,而实验室先前的研究中发现,在细胞凋亡情况下,细胞质中的iASPP蛋白会被caspase-3蛋白剪切形成截短体,且该iASPP截短体蛋白可以和p53蛋白以及NF-kappaB蛋白发生结合。而p53信号通路以及NF-kappaB信号通路在细胞应激反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二者信号通路常常交织在一起,但又发挥着相反的生物学功能。所以探究iASPP截短体与p53信号通路
本论文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绘制了8例帕金森病患者和6例正常对照的血液T细胞各亚群的基因表达图谱,并整合基因型数据研究帕金森疾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免疫调控机制,为帕金森疾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本实验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患者与正常人进行基因型分型,利用PLINK1.9软件对基因组变异进行质量控制,并进一步结合已有文献研究筛选出与帕金森易感变异有强连锁遗传率的变异,共计4,34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S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患者常表现为疲劳、焦虑、疼痛、睡眠障碍、尿频尿急等,并伴随着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和肌僵直等运动症状。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由于可以有效缓解PD症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研究脑深部刺激对帕金森病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指导DB
“从康熙的自述到王氏经历的地震,还有张岱眼里的元宵节灯光……治历史就要讲故事。但是,你要在故事中尽量展现当时的社会和主要事件……”那是2010年初夏的耶鲁校园,鲁斯大楼的大阶梯课室里举办的祝贺史景迁(Jonathan Dermot Spence)教授荣誉退休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亲耳听到的关于史景迁史学的讲述。此话是谁说的?是史景迁本人,还是他的来自全球各地的高足,或是在整个会议中坐在讲台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