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胸段(T3-T12)PHN患者60名纳入本研究中。随机分为口服药物治疗组(Ⅰ组)、口服药物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组(Ⅱ组),口服药物联合DRG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组(Ⅲ组),每组20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2、4、8、12、24周以简化疼痛问卷(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于治疗前、治疗后4、8周以匹兹堡睡眠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3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2.3组患者治疗前SF-MPQ中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及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治疗后SF-MPQ评分显著下降。与Ⅰ组相比,Ⅲ组治疗后1、2、4、8、12、24周患者PRI、VAS、PPI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治疗后1、2、4、8、12周PRI、VAS、PPI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Ⅰ、Ⅱ组间患者VAS、P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治疗后2、4、8、12、24周PPI、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后1周(P<0.05)。3.治疗前,3组患者PSQ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周、12周,3组患者PSQI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出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Ⅱ组、Ⅲ组治疗后4周、12周PSQI显著低于Ⅰ组(P<0.05),而Ⅱ组与Ⅲ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Ⅱ、Ⅲ两组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3组患者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控制PHN患者疼痛和改善睡眠方面,3种治疗方式均显示出一定疗效。2.DRG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药物治疗PHN,能够提供更为持久和满意的疗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具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