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9年,清政府与法国订定沿麻斜河两岸划定的租借地范围,命名为“广州湾租借地”。文章梳理广州湾的空间发展历程,分析其主导建设力量及相互作用下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探讨其遗产价值及意义。赤坎是清初以来广州湾最繁荣的地方。明清海洋贸易促成了其圩市建设,成为清末颇有影响力的粤西商埠。客商主导了其早期建设,受制于地理气候条件及建筑技术,形成了赤坎埠早期的空间形态——商业圩市位于东侧沿海低地,会馆及聚居点集中于西侧坡地。被法租后,广州湾被纳入印度支那联邦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殖民地政府构想东西两营夹峙麻斜河口格局,在麻斜河两岸建设了东西两个军营,并进行行政中心麻斜新城和军事中心白雅特城的规划建设,而赤坎作为华人区保持其商业贸易发展及自发的城市建设。殖民地政府对麻斜进行规划建设未果,经营失败后将重心转向西岸并与华人合作。华人区赤坎的商业地位被强化,并以飞地白雅特城作为行政、军事中心,共同形成了广州湾租借地的政治、经济双核。为彰显殖民政府的绝对权威,白雅特城采用了殖民地规划常用的分区规划、方格网式布局手法,形成了以北翼法国人区为主体,南翼依附小面积华人区的格局;其中法国人区分成军事区与生活区。其总体开发强度较低,建筑密度呈现从北到南(从法国人去到华人区)逐渐增大的趋势。以建筑质量上佳的官方建筑为主,少量商业建筑主要分布于华人区。建筑多采用法国流行风格,与林荫大道相互构成一座整齐、宽敞的法国风格城市。赤坎市则在地域气候条件、商业发展与殖民统治的影响下,形成了以赤坎埠为中心的环绕式组团格局,三个新组团包括东南部行政组团、东部填海商业组团、西南部商业组团。由于各时期主导力量不同,四个组团肌理各异。其开发强度较大,中心组团延续传统圩镇的自然肌理,密度最高;新组团采用方格网布局,开发强度稍低。中心组团以传统商业建筑为主,三个新组团则分布着代表当时先进建设思想、技术及流行风格的新型商业建筑,形成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