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是河南省为提高粮食产量、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其目的在于完成保粮田面积、保粮食产量、保农民收益的“三保”任务。现有的建设标准仅强调高标准粮田建成后应该达到的条件却没有说明具体的建设细则,无法有效地指导实际工作。本研究以耕地质量、基础设施条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为基础,依据高标准粮田的达标条件,科学构建县级高标准粮田适宜性评价体系,并以各地块的评价结果确定最终的时空布局与项目规划,同时选择山前平原区的孟州市为研究样区,检验上述理论的实际效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高标准粮田达标条件为土地利用的目标,根据土地评价的方法构建了高标准粮田适宜性评价体系,它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划分评价单元,二是选取参评因素,三是量化参评因素质量分值,四是计算综合分值并确定适宜性等级,五是分析限制性因素。其中,参评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由耕地质量、基础设施两个方面选择。2.高标准粮田建设的重点在于空间布局、时序安排与项目规划。在高标准粮田空间布局上,首先对耕地进行稳定性判定,将耕地中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重合的地块划为禁止建设区;其次,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得出各地块对于高标准粮田建设的适宜程度;最后,根据高标准粮田规划的任务面积把适宜程度靠后的地块排除,余下的即是高标准粮田建设区域。高标准粮田的时序安排则是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安排高适宜性耕地多、限制性因素少的乡(镇)。高标准粮田项目规划以改造各地块的限制性因素为目的,本着因地制宜、需要什么补充什么的原则,科学布局各类建设工程。3.在孟州市的实证研究中,适宜性评价选择了坡度、地块聚集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等17个参评指标,通过加权法计算综合分值,最终可将评价区划分为5个等级。假设以耕地的70%作为任务面积,共划分出高标准粮田建设区22818.3hm2,主要集中于中部、东部地区,并以各乡高适宜性耕地占比为依据划分了建设时序,建设项目则根据各地块具体限制性因素进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