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及基本保障。新时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转型,农村地域普遍出现了农村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和乡村地区深度贫困化等现象,引发了日趋严重的“乡村病”,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空心村”不断增多。因此,本文以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为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IS和实地调研,建立了以行政村为单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数据库,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空间自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县域农村闲置宅基地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进而通过构建引入生态理念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框架,提出更有利于判定农村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方向的评价体系,依据评价结果为研究区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方向提供参考,为合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1)农村闲置宅基地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且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研究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呈现出从东部平川区到西部山地区递增的趋势,东部平川区地势较低、坡度小,距离县城较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齐全,农村宅基地闲置率较低,西部山地区地势高、坡度大,距离县城较远,村庄分布较少,农村宅基地闲置率较高。同时,农村闲置宅基地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闲置率高值或低值在局部区域发生聚类。(2)农村宅基地闲置具有明显的坡度指向性和区位指向性。农村宅基地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吸引力的降低,而研究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受到坡度因子、与干道距离和到县城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坡度因子是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方式的重要条件,与干道距离是反映交通便利性的重要指标,到县城的距离体现对农村宅基地人口分布的吸引程度。可见,农村宅基地闲置具有明显的坡度指向性和区位指向性。(3)农村宅基地闲置类型可以划分为单因素、双因素和多因素主导区。根据影响因素对农村宅基地闲置率的影响程度,将各乡镇划分为单因素、双因素和多因素主导区3种类型。平川区各乡镇宅基地闲置多为单因素主导;丘陵区各乡镇宅基地闲置多为双因素主导;山区各乡镇宅基地闲置普遍是多因素主导。(4)本研究提出引入生态理念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框架,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作为核心目标,从影响闲置宅基地再利用的土地因素、区位条件和经济因素三方面选取13个评价因子,建立判定再利用方向的评价体系。(5)根据引入生态理念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再利用评价体系,采用TOPSIS模型,得到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利用方向为宜耕、宜建或宜林。依据评价结果可知,闲置宅基地利用方向为宜耕的共计141个行政村,闲置面积达116.89 hm~2,集中于研究区东部平川区;闲置宅基地利用方向为宜建的共计47个行政村,闲置宅基地面积为88.69hm~2,零散分布于东部平川区;闲置宅基地利用方向为宜林的共计189个行政村,闲置面积为189.60 hm~2,集中于研究区西部山地丘陵区。综上所述,引入生态理念的闲置宅基地再利用评价体系,可以为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方向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