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控制权转移的动因与绩效研究——基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950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争议由来已久,国企改革是提高效率的必然途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开始推行“抓大放小”和“战略调整”的国有企业改革策略,涌现出了大批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案例。我国现有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使得敌意并购的可能性较小,控股股东对并购或者控制权转移交易有绝对的话语权。那么作为拥有终极控制权的各级政府而言,选择转移或者继续拥有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权都有哪些动因呢?除了传统的并购动因理论以外,是否还存在着我国特有的控制权转移动因呢?本文试图从地方政府角度入手,分析其转移政府控制权的动因理论,并对转移绩效进行分析。这对理清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归纳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地方政府定位在地区公共治理者角度,在公共治理分析视角下,提出了地方政府的政府控制权转移动因理论。(1)地方政府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消除亏损提高财政收入,倾向于转移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权,这是地方政府控制权转移的经济动因。(2)地方政府处于自身的政治收益、社会稳定等目的,通常会保留对规模大、管制性行业企业的控制权;同时在地方政府竞争大环境下,倾向于发生同属交易,这是地方政府控制权转移的政治动因。   本文选取了2003年至2009年期间发生政府控制权转移的211个样本,建立logit回归模型对本文提出的控制权转移动因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动因和政治动因在我国地方政府的控制权转移中确实存在,并且呈现出了由经济动因向政治动因过渡的趋势。另外,本文还将控制权转移交易按照受让方的所有权性质和地域属性不同进行划分,分析这些因素对控制权转移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民营化能显著提升企业绩效,并且不受地域属性的影响,而对于保持国有性质不变的企业样本而言,跨区交易要明显好于辖区内换汤不换药的转移。产业效应以及并购交易特征因素对转移绩效的影响在民营化子样本中更加明显。   本文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在控制权转移中凸显了自身的经济动因和政治动因,但从企业绩效提升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的参与并不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因此,本文建议,我国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应结合企业所处的行业性质,有的放矢,对竞争性行业而言,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出于政治动因考虑,对于管制性行业来言,也进行适度干预,并完善国有股份的代理机制,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还应进一步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的健全作用,为市场化的控制权转移行为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不断发展,企业影响力日益加强,企业行为对社会及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更为突出。企业盈利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冲突日渐凸显,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界
近年来,房价的快速上涨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更是惊人。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北京新建住宅价格上涨25.9%,二手住宅上涨36.7%,而同期北京的GDP上涨仅
我国创业板自2009年设立以来,其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既展现出了比主板上市公司更高的盈利性和成长性,也暴露出了较主板上市公司更高的风险性。基于以上特点,对于投资者及整个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