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下,古代的中国民众创造了灿烂瞩目文明。那时的劳动实践与原始信仰、巫术活动、审美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常常是混沌统一的,实用与审美统一的造物活动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然而,不知何时,物质技术的成熟进步和迅速发展将原始劳动中的巫术、信仰,连同审美化的人文精神一同抛弃了。现代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具备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物质产品生产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也被唤醒,严重地扭曲和扼杀着人性,吞噬着人的心灵。出现了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价值崩溃、道德沦丧等诸多社会现象,相应之下的人也变得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机械片面、枯燥无味。当今的世界,到处矗立钢铁、水泥的森林,山野已被城市的碉堡所吞噬,大自然受到严重污染,美好的环境遭到人为的灾难性破坏。对自然环境、大地母亲的破坏践踏,是对美的践踏,也是人对自身人性的践踏和破坏。大工业劳动过程中对高技术和高效率无限追求变成了对身心愉悦的桎梏,而人的本质——自身的肉体和精神存在的统一却无法实现。于是人们重新呼唤科技和人文的结合,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也是对人类本性的回归。设计中如缺少人文精神,即将忽视对人类心灵世界和丰富多彩生活的研究,也即停止了对世界和人生终极存在与价值的追求。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而言,高扬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指引人类思想文化不断前进的明亮灯塔。然而在高度的科学理性之下,想要追寻这种人文情感关怀是十分不易的,对此从中国古代的造物艺术活动中或许能得到些启示。本文把造物艺术与人的精神观念、与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力图探索潜藏于造物艺术深层的人文精神,力图寻找出本民族艺术背后更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性要素,使造物艺术的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在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上得到更深刻的解释。文章的研究思路从礼制人文、信仰人文、情理人文、科技人文四个方向展开论述,分别研究其对古代造物设计的影响作用:藏礼于器是造物艺术的人文环境,多元信仰是造物丰富性的内在趋动力,情理相和是造物人文的审美情思,顺天致用是造物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在论述的过程中本文紧扣红线,即由需求——功能——审美——人文。人类几百万年的造物历史证明,人类需求是无限的,因而新的人造物无限地被发明制造出来,以满足这种无限的需求。不断地超越,追求完美,是造物艺术发展的趋动力。人文精神再提高也不能取代物质的第一性,对于造物艺术而言它的从属位置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在制造或使用各种器物时总是将功能之外的许多观念都加进去,如礼制、信仰、情理、科技,就好像一棵树的主干上生出了许多旁枝,这些旁枝与主干互生互长,互相吸取养料,从而形成了古代造物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