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积极生活”的政治——汉娜 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ee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领域的建设是当代社会科学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现实生活发出的挑战。汉娜阿伦特作为最早提出这一理论术语的政治理论家,其对公共领域的原创性思考,对后来者的深入研究影响深远。阿伦特把政治视为一种现象,它通过平等公民之间的相互展示、相互评判来凸显行动的自由。由此,阿伦特认为政治是一种积极生活方式,它使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得以彰显。政治的“显现空间”就是公共领域,公共领域为平等的公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相互评判从而对公共事务进行决策的公共舞台。阿伦特通过“现象学”的还原,认为政治和公共领域的本源在古代希腊雅典的城邦生活中。而随着社会领域的兴起、官僚科层制的膨胀、技术理性的滥觞,以及消费主义的盛行,个人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而陷入到寂寞无依的原子化状态,极权主义就此起源,公共领域衰落了。阿伦特认为,革命对于复兴公共领域,使人的行动恢复自由具有重要意义。革命可以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使人们积极投身到生活实践中去,使人的存在价值得以实现。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思想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共和主义公民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化的社会转型,公共领域也开始初步呈现,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充分展现出沟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公民政治文化的培育也就显得尤为必要。而阿伦特对公共领域所作的原创性的开拓研究,给我们提供了面对这一问题的超越时空的启迪和力量。阿伦特对积极公民政治文化的阐扬、对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以及对现代人的存在方式的本真关怀,正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在多元化的深刻社会转型道路上可以借助的智慧之光。
其他文献
本文立足于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法学发展的历史观视角,通过着力解读邓正来先生对中国法学具有代表性的四种学说之批判性思考,利用时间轴线和学说范畴纵深两个维度分析“中国法学受
行政诉讼是以行政行为为诉讼标的的,为被行政行为的行使而受到侵害的行政相对人提供救济的诉讼活动。被告是行政诉讼的必要条件,及时、正确地确定被告是使行政争议尽早得以解
法律社会学从诞生时就受到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巨大影响。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作为社会学理论的“三巨匠”,对现代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