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求生存——浅析托妮·莫瑞森长篇小说中之黑人文化身份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瑞森作为“边缘种族”的代表作家,在创作中描写黑人的生存困境,探讨文化身份问题,并试图重新找回黑人的集体意识和民族意识。她的文学创作超越了经典黑人男性文学传统的简单二元对立:黑人/白人、善良/邪恶、自我/他者、男性/女性,重新审视了现代社会中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文化与传统的命运以及黑人心灵,并努力“修复黑人文化传统的断裂及持续性中黑人自我的异化。”本文从莫瑞森的六部长篇小说入手,从文化身份的视角关注莫瑞森小说中种族、性别、阶级和其他文化因素之间相互交错、相互作用对黑人命运产生的影响,试图论证莫瑞森在解构白人文化霸主地位的同时为黑人建构新的生存空间,探索如何在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重构黑人的民族身份。
其他文献
影像叙述与社会记忆的关系,影像叙述对社会记忆的承载和表述方式等问题,一直以来被“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的功能论所取代,在强调影像本体论特征的同时,却忽略了影像承载社会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节能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提高,民用建筑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民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大量资源浪费,同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简·奥斯丁,活跃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她一扫当时流行的感伤主义与哥特小说,独具一格地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清新之风。其作品描写的多是未被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侵蚀的田园乡村
趁着放假,郑先生带着10岁的儿子来到河南省胸科医院,找到医院副院长、心外科专家朱汝军,想给他的儿子做先心病手术。  据郑先生介绍,他儿子在4岁多的时候,就查出来患有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因为一直没有症状,也就没太在意。但是,近几年来,郑先生的爸爸担心孙子的病,多次要求郑先生带孩子到医院治疗。今年夏天,老爷子还给郑先生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今年把孩子的手术做了,以免留下遗憾。  朱汝军副院
“文革”和“文革文学”一直以来都是个敏感的话题,因此对其研究也就不那么充分,就连“文革文学”这个概念都不是那么的清晰。笔者把这个概念确定为:“文革”中所有官方认可的文
1980年代,被称作第二个“五四”新文学时期,被认为是出版业的“黄金时代”。它上承“十七年”文学,遥呼“五四”新文学,下启1990年代以后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过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