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他者——拉康理论视域下的《傲慢与偏见》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奥斯丁,活跃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她一扫当时流行的感伤主义与哥特小说,独具一格地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清新之风。其作品描写的多是未被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侵蚀的田园乡村生活,展现的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爱情。  然而简·奥斯丁的小说世界并不单调,它是一个由主角的自我认知和眼光以及周围各色人等的看法和观念形成的纷繁复杂、众说纷纭的世界。故事看似有了结局,细想却处于意料之外,这个意义上来讲,奥斯丁反映出了世界原本复杂的一面,具备了超越时代的特性。就她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来看,现代“自我”才刚刚露出了苗头,社会化的大潮远未来到。但奥斯丁敏锐地感受到18世纪末“自我”的分裂,率先对“自我”提出质疑。作为女性,她以肯定的态度描写这种反叛精神,她敏感地感受出传统世界日趋瓦解,渴望脱离群体关系,争取更大的自由。但作为南方淑女,她仍然对乡村生活有着亲切的怀恋。因此她本人身上这两种不同的意志强烈对冲,使得她的“自我”是矛盾的、分裂的。  本文将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及三界说(想象界、象征界、真实界)揭示这一复杂变化的过程。拉康无疑是20世纪中叶法国弗洛伊德学派的翘楚,同时也是解构主义浪潮下的领军者,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二百年的遥相呼应将赋予《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新的意义。本文以主人公伊丽莎白自我的发展过程为主线,探究主人公自我的形成到重构,以致最终失落的全过程。作品通过主人公对自己、对人世的逐步把握揭露了一个不稳定的自我,多重矛盾作用下的结果是主体的破碎和自我的崩析。在现代社会里,自我的分裂和摆动尤为剧烈,脱离了原始稳定自我的人们越发感到惶恐,大写他者对每个人的碾压使得人人都与真正的自我疏离、隔绝了,当今具有时代性的命题,在十八世纪末便由奥斯丁涉笔。本文便从这一视角切入,意在透析作品的表层结构,还原作家的真意和作品的真谛。
其他文献
当前,国际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有赖于教育去培养。受应试教育的趋势影响,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应是引起认真重视的一个课
按照汉语史的分期,两汉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而对此时期的汉语词汇研究目前还相对薄弱。近年来,有程湘清《两汉汉语研究》、管锡华《〈史记〉单音词研究》、韩陈其《〈史记〉复
尼采的理论涉及各个领域和层面,如他的日神酒神理论、超人哲学、艺术形而上学、悲剧世界观、审美人生、权力意志、艺术生理学等等。彭富春在他的《身体和身体美学》一文中说:“
所谓“男女之别”,首当其冲就是生理结构之别,其次才是心理、社会分工之别。而在男女皆有的常见疾病领域,“男女之别”也体现明显。有研究发现,并非生理结构不同以及性激素水平所致,而主要是男性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个人喜好让他们在不良生活作息、饮食方式上增大了患病风险。  人体大肠病变有着明显的男女高下之分。大肠癌包括直肠癌与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在男性中比较多见,男女之比为1.65∶1,发病年龄75%
陶渊明神思妙笔创造出来的桃源世界不断地叩响后人的心弦,它成为我国传统文人心往神驰的精神家园。在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有一群人曾这样地活过、爱过、写过,他们憧憬桃源,希
影像叙述与社会记忆的关系,影像叙述对社会记忆的承载和表述方式等问题,一直以来被“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的功能论所取代,在强调影像本体论特征的同时,却忽略了影像承载社会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节能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提高,民用建筑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民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大量资源浪费,同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