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优化传统中药砒霜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As203)的新型制剂的制备工艺,提高新型制剂的质量指标,减少As203的毒性并探讨其对膀胱癌的杀伤作用,为进一步开展靶向制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单因素考察油相粘度、油水相体积比、白蛋白水溶液浓度、水相的pH值、固化剂种类、固化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及乳化时间、固化时间等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筛选出新型制剂即三氧化二砷白蛋白纳米球(As203-BSA-NP)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采用透视电镜观察纳米球粒径大小,二乙基二硫代甲酸银法建立砷标准曲线测定纳米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将纳米球密封,分别置于冰箱(3-5℃)、室温37℃,放置三个月考察其稳定性。体外培养膀胱癌EJ细胞。将制备的纳米球与单纯的三氧化二砷(As2O3)两种剂型分别作用,用MTT法比较两种不同剂型对膀胱癌EJ细胞的杀伤效果。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种剂型对EJ细胞诱导凋亡。结果:纳米球最佳制备工艺为乳化-热固化法。正交设计考察的4个因素中,高速分散速度对总优化指数影响最大(P<0.01),其次是固化时间和油相/水相比(P<0.05),乳化剂对指数几乎没有影响(P>0.05)。考察制得纳米球的平均粒径为100±50nm,粒度分布在50-250nm之间。纳米球表面光滑、圆整、流动性好。三氧化二砷白蛋白纳米球(As2O3-BSA-NP)的平均载药量19.8%,平均包封率51.3%。纳米球体外释放显示,乳化-热固化法制备的纳米球释放药物缓慢,10h释放总药量的14.98%。纳米球疏水、粒径分布均匀,强度合乎要求,在4℃、25℃、37℃放置三个月,纳米球外观形态、载药量、包封率及释放度均无明显变化。MTT实验表明,三氧化二砷白蛋白纳米球(As2O3-BSA-NP)剂型与单纯三氧化二砷(As2O3)相比抑制率增强,纳米球制剂增强了三氧化二砷(As2O3)的药效,对细胞的抑制率最高可达到93.1%±3.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结论:优化新型制剂制备工艺,以乳化-热固化法制备三氧化二砷白蛋白纳米球(As2O3-BSA-NP)的工艺简单可行,无有机溶剂残留,减少残留有害溶剂对人体的伤害。洗涤溶剂乙醚沸点低,易回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纳米球粒径分布均匀,粒径小。载药量,包封率,回收率提高。采用三氧化二砷白蛋白纳米球(As2O3-BSA-NP)对膀胱癌细胞进行杀伤,不仅解决了药物性低,毒副作用大的问题,还通过纳米球中药物的缓慢释放而大大减少了给药次数,减轻了病人痛苦和负担,提高了疗效。为中药砒霜三氧化二砷(As2O3)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新、更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