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生大黄粉对新生大鼠肠损伤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对肠组织TNF-α和IL-6表达的影响,反映生大黄粉的可能作用原理,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生大黄粉防治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用3日龄新生SD大鼠共50只及同日龄窝鼠10只(带母鼠)作为研究对象。设置10只窝鼠为A组即空白对照组,与母鼠同笼,母乳喂养;50只新生SD大鼠为造模组,并随机分成5组,每组各10只。每日定时给造模组新生大鼠进行人工喂养、缺氧+复氧+冷刺激、脂多糖灌胃,连续3天。设置B组为模型对照组,不予给药;每日造模同时分别给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生理盐水0.1ml灌胃,D组(大黄大剂量治疗组)、E组(大黄中剂量治疗组)、F组(大黄小剂量治疗组)灌胃对应浓度大黄药液0.1ml,每天3次,连续3天。每日定时记录各组新生大鼠体质量,并观察其一般状况。所有新生大鼠于最后1次灌胃结束并空腹12小时后处死,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上下各约1cm肠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肠损伤评分。剩余肠管制成10%的肠组织匀浆,离心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肠组织TNF-a及IL-6含量。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一般情况:A组一般状况良好。B、C两组在造模刺激开始后均不同程度出现精神萎糜,活动明显减少,对刺激反应迟钝,外观消瘦,胃潴留,腹胀,甚至出现皮肤青紫或灰白、蜷卧不动的表现。D、E、F三组外观及反应介于前两者之间。②体重情况:各组新生大鼠的体重在实验前无显著差异(F=0.528,P>0.05),实验后具有显著性差异(F=27.720,P<0.01),实验前后体重增加值也具有显著性差异(H=48.047,P<0.01);对实验前后体重增加值两两比较:B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D、E、F三组与B组和C组分别比较均有差异(P<0.05)。③肠组织标本肉眼观:A组肠组织外观正常,B、C组肠组织颜色晦暗,肠壁及肠腔可见较多积气,甚至成串珠样改变,个别肠组织回盲部呈红色,表面偶有小出血点;D、E、F组肠组织呈黄红色,弹性尚可,无出血,个别可见少量积气。④肠组织标本镜下观:A组肠组织结构基本正常;B、C组肠绒毛变性水肿,部分坏死,腺体排列紊乱消失,粘膜下层和固有层分离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肌肉层变薄甚至断裂;D、E、F组肠粘膜排列相对整齐,肠绒毛轻度水肿,有轻度的粘膜下层和固有层分离,偶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肌肉层稍变薄。⑤肠组织损伤病理评分: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H=33.457,P<0.01),各组肠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100%、100%、60%、50%、40%。对各组间肠组织损伤病理评分进行两两比较:B组与A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E、F两组与B组相比有差异(P<0.05),F组与C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⑥肠组织TNF-a及IL-6含量:各组间两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H=49.567,H=49.652,P<0.05),两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项指标B组与A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D、E、F三组与B组分别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D组与C组TNF-a含量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E、F两组与C组IL-6含量分别比较均有差异(P<0.05)。⑦相关性分析:新生大鼠肠损伤程度与肠组织中TNF-a、IL-6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0.884,r=0.904,P<0.05),肠组织中TNF-a、IL-6含量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r=0.948,P<0.05)。 结论:生大黄粉可改善人工喂养、缺氧复氧冷刺激联合LPS灌胃诱导的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肠损伤模型的胃肠道症状,减少肠组织损伤的发生率,降低肠组织TNF-a、IL-6的表达,减轻对新生大鼠肠道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有效防治新生大鼠喂养不耐受,但其疗效与生大黄的给药浓度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