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细菌噬菌体和抗噬菌体溶藻细菌的研究及夏门海域藻类病毒的多样性分析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3036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病毒可以通过直接侵染并裂解有害赤潮藻控制赤潮的发生与消亡,也可以通过间接调节溶藻细菌的动态变化来影响赤潮的生消过程。本论文拟通过对溶藻细菌噬菌体和抗噬菌体溶藻细菌的研究及厦门海域病毒群落结构的分析,完善“浮游植物-细菌-病毒”三者的相互作用,并为“以菌治藻”,“以病毒治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从厦门海域分离得到能裂解溶藻细菌Pseudoaltermonas sp.SP48的噬菌体Pseudoaltermonas sp48-(?)ZCW1。该噬菌体具有一个等面积(直径约123nm)的头部和长约235nm的可伸缩的尾部,属于病毒分类学的肌病毒科(Myoviridae)。(?)ZCW1对氯仿具有抗性,表明其衣壳内不含脂类物质。感染宿主细菌时,在宿主细胞内的潜伏期约为90min,宿主菌被裂解时,每个细胞平均约释放91个子代噬菌体。该噬菌体具有较强的感染专一性,在受试的20株细菌中,仅Pseudoaltermonas sp.SP48菌株能被其感染。对噬菌体进行核酸类型鉴定后,证实噬菌体(?)ZCW1为双链DNA病毒。   2.分离得到对噬菌体(?)ZCW1有抗性的突变株SP48-M。通过建立“Alexandrium tamarense,SP48-M,(?)ZCW1”共培养体系发现SP48-M能在体系中保持较高的密度,其杀藻效果不受噬菌体加入的影响。抗噬菌体杀藻细菌的首次发现使“以菌治藻”更具有应用价值。   3.对厦门海域进行藻病毒多样性研究中,从水样中成功扩增了pol基因片段,构建了pol DNA文库,研究藻病毒群落组成。站位S2呈现与其他三个站位较不同的藻病毒多样性,站位S5、S7与S10的多样性较为相似。发现约27个种,其中9个新种。Neighborhood-Joining Tree和Maximum-Likehood Tree构建结果表明,厦门海域藻病毒大致为三个分支,主要类群为Ostreococcus lucimarinus藻病毒。  
其他文献
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感染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后次生根细胞发生了系统性细胞程序化死亡(systemic Programmed Cell Death,
植物过氧化物酶的功能多样,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采用转基因技术研究植物过氧化物酶功能是较为热门的课题,一方面更深入的了解了目的基因的功能,另一方面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Scab)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较难防治的植物土传病害,在世界各大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发生。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马铃薯疮痂病在世界各马铃
RAV(Related to ABI3/VP1)转录因子含有AP2结构域和B3结构域,是高等植物体内具有多种功能的一类转录因子。尽管 RAV基因家族在棉花、大豆和拟南芥等多种植物中已有一定程度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