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C5的紫外诱变育种及其在马铃薯疮痂病防控中的应用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ru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Scab)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较难防治的植物土传病害,在世界各大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发生。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马铃薯疮痂病在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的发生有加重趋势,已经发展成为马铃薯主要病害,成为影响马铃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链霉菌属放线菌Streptomycessp.CC5,经过抑菌谱实验发现,Streptomycessp.CC5对一些病原真菌(黄瓜枯萎病菌、稻瘟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病原放线菌(疮痂链霉菌)、病原细菌(白菜软腐病菌、芦篙软腐病菌、甘蓝软腐病菌)以及一些非致病菌(Streptomycessp.M30、Streptomycessp.P3)均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生长,抑菌带宽度分布在5.8-12.5mm之间。其中CC5对疮痂链霉菌的抑菌带宽度达到了 10.5mm,由于疮痴链霉菌会导致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因此CC5可作为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生防资源,用于探索马铃薯病害防治的新途径。然而,在链霉菌中普遍存在野生型菌种次级代谢产物产量低和遗传不稳定的现象。本实验通过紫外诱变的方法,以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疮痂链霉菌(以下简称SC)作为被拮抗菌,筛选到了 12株正突变菌株,正突变率为19.04%,其中,抑菌效果最好的正突变菌株CC5-6的抑菌作用提高了 25%,且经过传代培养传了十代后,其抑菌作用无减弱现象,说明该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较好。通过测定温度及pH值对马铃薯疮痂病致病菌SC生长的影响,探测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规律。在20-35℃,SC能够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值范围为pH6-8;SC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5℃。采用小薯片侵染法对SC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SC在28℃培养四天后对小薯片的致病率达100%。马铃薯盆栽实验中,在SC成功侵染马铃薯后,采用灌根法对染病马铃薯进行生物防治,结果显示突变菌株CC5-6对SC引起的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为33.9%。
其他文献
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EMT)是指上皮细胞获得间质细胞所具有的运动性和侵润性,这一过程在生物体的发育以及肿瘤细胞的转移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的
本试验以5种基因型枸杞(宁杞1号、宁杞2号、宁杞3号、宁杞7号、0901)胚乳为外植体,进行枸杞胚乳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重点在于建立优良的胚乳离体培养技术体系,并对其
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片感染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后次生根细胞发生了系统性细胞程序化死亡(systemic Programmed Cell Death,
植物过氧化物酶的功能多样,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采用转基因技术研究植物过氧化物酶功能是较为热门的课题,一方面更深入的了解了目的基因的功能,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