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胚乳离体培养及再生植株的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h__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5种基因型枸杞(宁杞1号、宁杞2号、宁杞3号、宁杞7号、0901)胚乳为外植体,进行枸杞胚乳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重点在于建立优良的胚乳离体培养技术体系,并对其进行鉴定,为枸杞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了枸杞胚乳离体培养再生体系:   取材:选择宁杞2号为材料,在盛夏7月1日左右取其色变期果实;   预处理:4℃低温下预处理4d;   培养条件:光培养;接种密度为6~8块/瓶;   诱导培养基: MS+2,4-D0.5mg/L+KT 0.5mg/L;   诱导培养基中的成分:①蔗糖浓度:5%~8%之间。②活性炭:对胚乳愈伤组织的诱导有抑制作用。③胚因子:胚不是必需的,但其存在能大大提高诱导率,也可以用GA3代替胚培养,同样可以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   分化培养基:MS+6-BA0.2 mg/L+NAA0.01 mg/L;   生根培养基:1/2MS+6-BA0.01 mg/L+NAA0.1 mg/L;   实验得出,以上结果构成一个比较理想的实验体系。   2.本试验通过胚乳离体培养得到再生植株共10个株系,分别为宁杞1号2株,宁杞2号6株,宁杞3号2株。应用染色体计数法对10个株系枸杞胚乳再生植株根尖进行细胞学鉴定,发现不同植株的染色体倍性不尽相同,整体表现为倍性不稳定。可大致归为三类:第一类为二倍体水平植株,共5株,染色体数目在12~25之间;第二类是三倍体水平植株,共3株,染色体数目在18~36之间;第三类为混倍体,有2株。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枸杞胚乳再生植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11条引物在10份材料中扩增出63个标记位点,多态性位点占68.6%。通过供体植株与再生植株对比,发现宁杞2号、3号的部分再生植株(2-C、2-H、3-B)在DNA水平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异。   经过鉴定后,目前对3株再生植株进行了炼苗移栽,目前长势良好,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其他文献
粮食安全已成为当前全球重要问题之一,世界农业面临如何持续生产出充足的粮食同时又不破坏资源环境的重大挑战。人们重新回顾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优秀传统农业可持续的机理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异化消费的批判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批判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消费导致人和自然的生态危机。解决生态危机要求协调处理需要、消费和生态的关
1991年,人们在蓝藻类囊体膜上发现了第五种光合膜蛋白复合体——NADPH脱氢酶(NDH-1),该复合体参与CO2吸收、围绕光系统Ⅰ的循环电子传递和细胞呼吸。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ND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群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癌症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因.自1959年我国建立基于人群的肿瘤登记(PBCRs)以来至今已60多年, 肿瘤登记在肿瘤负担
期刊
本研究以扬两优6号(YLY6)和旱优3号(HY3)为供试材料,设置淹灌(Continue flooded, CF)、干湿交替(Altenate drying and wetting, AWD) 2个水分处理和4个施氮水平,采用大田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水稻生长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已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的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一样,并且未体现出明显的互作效应。
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EMT)是指上皮细胞获得间质细胞所具有的运动性和侵润性,这一过程在生物体的发育以及肿瘤细胞的转移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