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种群和群落生态学角度出发,着重探讨福建省马尾松根际线虫的群落结构,群落组成,群落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优势种群的发生规律,比较不同种源马尾松根际线虫的生态差异。 对福建省闽北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根际土壤的优势类群------线虫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对群落结构组成特征、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及种间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不同种源的马尾松根际线虫群落进行了比较,跟踪研究了单一种源的马尾松根际线虫群落的季节动态变化,并用时间序列对优势种的密度季节变化进行了建模,同时,考察了生态因子对线虫虫口密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马尾松根际寄生线虫群落有11属。28个地理种源共分离到寄生线虫11个属,即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针线虫属(Paratylenchus),螺旋线虫属(Helicotylenchus),鞘线虫属(Hemicycliphora),轮线虫属(Criconemoides),剑线虫属(Xiphinema),长针线虫属(Longidorus),毛刺线虫属(Trichodorus),纽带线虫属(Hoplolaimus),垫刃线虫属(Tylenchus),尾垫刃线虫属(Nothotylenchus)。其中以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的种数与个体数为最多,其绝对密度、相对密度和显著值都比其它线虫高。群落参数统计分析表明,江西吉安种源的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为最高,贵州都匀种源则最低,均匀度指数最高的是广西宁明中源,最低的是贵州都匀种源。群落相似性的比较结果表明,安徽潜山种源和湖北远安种源的相似系数最高,莱州种源和南平种源、广西派洋山种源群落也较相似。 单一种源的马尾松根际线虫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种源的马尾松根际线虫共分离到线虫10属10种,即短小垫刃线虫(Tylenchus.exiguus),微小针线虫(Paratylenchus.minuts),长针线虫属(Longidorus.sp),指标剑线虫(Xiphinema.insigne),环线虫属(Macroposthonia.sp),鞘线虫属(Hemicycliphora.sp),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dihystera),昏暗毛刺线虫(Trichdorus.obscurus),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avenae),小杆科线虫(Rhabditidae)。马尾松根际线虫寄生类亚群落优势种群大多为短小垫刃线虫,其次为小杆科线虫和燕麦真滑刃线虫。线虫群体密度在1年中的变化与气候变化明显相关。种群密度在发生上大致形成三种类型:一类为春季和秋季大量发生,如短体垫刃线虫、小杆科线虫、燕麦真滑刃线虫;另一种为在一年中密度波动较小,如长针线虫;第三种为一年四季出现的频率都较小,如昏暗毛刺线虫。夏季马尾松根际线虫的个体数和密度都是较低的。在一年的演替过程中马尾松根际线虫群落的优势种群虽无明显改变,仍以短小垫刃线虫和腐生类线虫为优势种,但各种群的优势度大小有波动,常见种也有增有减。马尾松根际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波动趋势。 时短小垫刃线虫的时间序列建模,科学运用已知观察数据预测未来马尾松根际线虫群落的主要种群短小垫刃线虫(厅Z即动us.“括uus)的种群动态,模型为W:+0 .9952w卜:粗t一1.0366a卜,结果显示模型的模拟效果良好,可为马尾松根际线虫的监测和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因子与线虫密度的Spearman相关性为:有机质(0 .69)、全N(0 .31)、全磷(0 .69)、全钾(0.675)、土壤含水率(0.429)、N/P(一0.333)、N/K(0.119)、P/K(0.467)、PH(- 0.173)、土温(0.133)。有机质、全磷、全钾和线虫密度的相关性较高,其它生态因子和线虫的相关性较低。 马尾松根际线虫密度的垂直分布随着距离树干基部的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多种分布指标的分析表明,马尾松根际线虫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