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基处理是岩土工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新方法,发展新工艺是每个岩土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从对碎石桩加固机理和处理效果的认识,到CFG桩复合地基等刚性桩的出现,仅仅经历了十几年,造成了对于复合地基的研究理论明显落后与实践的不利局面.这种局面如不有所改观,必然阻碍复合地基技术的发展.该文对实体桩复合地基褥垫层、桩土应力比、沉降及形成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目前,确定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主要是依据现场实测的P-S曲线.由于现场试验费用较高,而桩土应力比等复合地基参数又是设计时所必须.该文通过分析证明了采用佐滕悟传递函数分析复合地基桩侧荷载的可行性.进而对层状土中桩体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桩和桩间土的变形特点.利用复合地基的变形协调条件,推导了层状土中桩体复合地基的荷载-沉降关系及桩土应力比公式.工程实践表明其精度具有可靠的保证.目前,针对复合地基形成条件的争论一直在进行.该文通过试验室试验,研究了素混凝土桩处理地基软弱夹层时的受力特性,如桩间土反力、桩-桩间土荷载分担、桩侧摩阻力-荷载的变化曲线等,并进而对复合地基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讨论.指出对于承载力较高的天然地基利用素混凝土桩处理,由于桩间土承载能力发挥度较低,不能形成复合地基.通过桩间土承载力发挥度是判断复合地基形成与否的主要判据的认识,依据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和破坏方式,结合锥型桩的承载机理和对周围土体的作用,提出了灌注锥型桩与碎石桩复合地基组合的新型三元复合地基.理论分析证明,锥型桩的存在提高了桩间土对碎石桩的侧向约束,增加了碎石桩的有效桩长,并且减小了地基的整体沉降,提高了复合地基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