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实际蒸散(发)模型研究

来源 :南京气象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zeng00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利用黄河流域气象、水文及日射站的水平面观测资料,证实了流域尺度上存在蒸散互补相关关系,进而采用蒸散互补模型对流域年实际蒸散发量进行估算;用水量平衡法计算的流域多年平均实际蒸散发量对估算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实际蒸散发为378mm,估算误差控制在8%以内.为今后进行大范围实际蒸散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该文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区域蒸散互补关系的验证利用432个气象站和512个水文站全国共计944个气象、水文站近30年的气象、水文资料,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流域多年平均实际蒸散发量.选择适合的"潜在蒸散"和"湿润环境蒸散"的估算式,利用相对潜在蒸散量指标,相对实际蒸散量指标及流域湿润度,通过数据集群技术,完整模拟并展现了蒸散互补相关关系.2黄河流域辐射平衡研究建立不同时空尺度的各辐射要素估算模式,通过误差分析,确定最优参数并借助遥感技术准确计算区域范围内净辐射值,为进一步计算区域蒸散提供可靠数据保障.3黄河流域实际蒸散(发)量估算利用蒸散互补模型,估算黄河流域实际(发)量.模拟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实际蒸散(发)为378mm,估算误差控制在8%以内.4实际蒸散(发)量的分布规律实际蒸散(发)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份,东部实际蒸散(发)量大于西部.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JEDAC、NCEP、SODA、WOCE等资料,对北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大气要素场以及平流热输送和验潮站水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1.北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存在25年左右的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资料(1979-2003年),分析了东亚夏季高空急流和天气尺度波动气候特征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急流与天气尺度波动活动量Q(用于描述某一时间段内天气尺度波动
本文用NCEP/NCAR等资料对1998年南海地区的降水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发现:  (1)南海地区的降水按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降水主要是由源于南亚的西南气流和
华北地区农业水资源短缺,尤其在冬小麦生长季。因此由汛期降水形成的底墒特别是土壤深层储藏的水分则成为小麦生长的重要水源之一。利用底墒和土壤深层贮水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之一。 本试验定位于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通过1997~2000年大田和小区的系列试验,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在正常的底墒条件下,无自然降水和人工补水,底墒供水最长时限为灌浆后期,冬小麦平均产量大约116
  研究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1年8月3~4日浙南闽北的台风倒槽暴雨过程,根据螺旋度(Helicity)、Q矢量分析了过程中的暴雨演变以及雁荡山脉[1]诱生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
目前的动力气象理论存在几方面的缺陷,其中一个主要缺陷是热带大气动力学理论的薄弱,其最基本的表现是,对热带大气环流主要成分的垂直环流,还没有一种较为完整的表示方法.该
本文利用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北极涛动指数、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资料及英国Hadley中心的UK/GISST资料集中的月平均海冰密集度资料
根据大气动力学原理,采用多尺度摄动方法对中尺度动力学方程,在准共振条件K+K+K=0和ω+ω+ω=△ω(△ω为频率偏离)下,用解析方法导得互相耦合的两组三波准共振相互作用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