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涛动、极冰与东北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关系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ong99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北极涛动指数、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资料及英国Hadley中心的UK/GISST资料集中的月平均海冰密集度资料,诊断分析了19世纪50年代初至20世纪初北极涛动、极冰与东北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近50年东北冬季气温与冬季AO(Arctic Oscillation;北极涛动)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2)影响东北冬季气温的极冰关键区是格陵兰海-巴伦支海海域,关键时段是当年5-8月.(3)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夏季关键区极冰与当年冬季A0具有很强的负相关性.从对流层低层到平流层低层,极冰对环状模态的影响表现出相当正压性.(4)从对流层低层到平流层低层,夏季关键区极冰影响当年东北冬季气温的可能机制是:夏季关键区极冰处于相对多冰期时,当年冬季SLP场易出现AO负位相期,即低指数期,相应的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同时日本海附近低压增强,致使冷空气南下进入东北地区,偏北冬季风增强,东北对流层低层气温降低,成为持续冷冬期;反之,则为持续暖冬期.
其他文献
<正>青奥会衍生于奥运会,是一场旨在推动青少年运动员成长的大型综合体育国际赛事,具备鲜明的竞技观赏性与媒体传播性。而电视体育栏目主持人对现场直播进行实时解说是凸显其
本文利用JEDAC、NCEP、SODA、WOCE等资料,对北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大气要素场以及平流热输送和验潮站水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1.北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存在25年左右的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资料(1979-2003年),分析了东亚夏季高空急流和天气尺度波动气候特征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急流与天气尺度波动活动量Q(用于描述某一时间段内天气尺度波动
本文用NCEP/NCAR等资料对1998年南海地区的降水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发现:  (1)南海地区的降水按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降水主要是由源于南亚的西南气流和
华北地区农业水资源短缺,尤其在冬小麦生长季。因此由汛期降水形成的底墒特别是土壤深层储藏的水分则成为小麦生长的重要水源之一。利用底墒和土壤深层贮水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之一。 本试验定位于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通过1997~2000年大田和小区的系列试验,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在正常的底墒条件下,无自然降水和人工补水,底墒供水最长时限为灌浆后期,冬小麦平均产量大约116
  研究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1年8月3~4日浙南闽北的台风倒槽暴雨过程,根据螺旋度(Helicity)、Q矢量分析了过程中的暴雨演变以及雁荡山脉[1]诱生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
目前的动力气象理论存在几方面的缺陷,其中一个主要缺陷是热带大气动力学理论的薄弱,其最基本的表现是,对热带大气环流主要成分的垂直环流,还没有一种较为完整的表示方法.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