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霾与雾霾:试论中国历史时期的“霾”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mnwa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国范围的严重雾霾过程时有发生,京津冀地区更是雾、霾灾害的重灾区。雾广为大众熟悉,霾却好像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词。实际上,“霾”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在古代文献中,“霾”字主要有四个含义,分别是代表沙尘天气、表示昏暗、现代气象学上的霾之词源和“埋”字的通假字。其中最常用的含义是沙尘,最常用的词是“风霾”。当今“霾”字最常用的词当为“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从古到今,“霾”所代表的天气现象有两种:风霾与雾霾,即沙尘天气与雾霾现象。现代霾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常用“霾”字表示,多用与“蒙”、“雾”和“气”等字有关的词表示,其中“蒙雾”一词最能代表历史时期的霾现象,故本文将传统农业时代的霾称为“蒙雾”。本文以二十五史为主要资料考察中国古代蒙雾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得到的结论有:第一,蒙雾在春季发生最多,冬季次之,秋季和夏季发生次数较少;第二,蒙雾与长时段的气候变化相关性不明显,在偏干偏旱的时段内容易发生;第三,蒙雾与风灾的记载呈现清晰的负相关关系;第四,二十五史中蒙雾的记载大都集中在历朝历代各个政权的都城,发生的地点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并随着政治、经济、人口中心的改变而迁移。本文最后以天津地区为例,考察了中国进入近代工业社会后霾现象的基本情况。在近代工业发展后,天津地区的雾、霾现象经历了剧变,蒙雾逐渐转变为成灾的雾、霾。中国历史时期的“霾”,在传统农业时代和近代工业时代,分别以“风霾”和“雾霾”的形式出现,表现了不同时代的环境差异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其他文献
干眼症是指由于泪液的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损害而致眼部不适的一类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视屏工作的增多以及隐形眼镜的普及等,临床主诉眼部不适的患者越来
随着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之间矛盾的日益显现,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备受关注。在处理污水、废水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泥,污泥含水量一般高达95%以上,不但占据空间大,而且对后续的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的产量也是日益增多,许多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现象。垃圾导致的资源浪费
目的探讨CD44v4在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5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疾病
目的:建立一个能全面评价挥发油微囊质量的方法。方法:对陈皮挥发油微囊的外观形态、体外释药情况、可压性以及微囊游离膜物理性质进行考察。结果:对微囊游离膜的可压性、吸
目的探讨玻璃体(晶状体)切割联合应用肝素对复杂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选择各种类型复杂难治性青光眼31例.其中,陈旧性眼球穿透伤9例,视网膜脱离后并发白内障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