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国范围的严重雾霾过程时有发生,京津冀地区更是雾、霾灾害的重灾区。雾广为大众熟悉,霾却好像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词。实际上,“霾”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在古代文献中,“霾”字主要有四个含义,分别是代表沙尘天气、表示昏暗、现代气象学上的霾之词源和“埋”字的通假字。其中最常用的含义是沙尘,最常用的词是“风霾”。当今“霾”字最常用的词当为“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从古到今,“霾”所代表的天气现象有两种:风霾与雾霾,即沙尘天气与雾霾现象。现代霾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常用“霾”字表示,多用与“蒙”、“雾”和“气”等字有关的词表示,其中“蒙雾”一词最能代表历史时期的霾现象,故本文将传统农业时代的霾称为“蒙雾”。本文以二十五史为主要资料考察中国古代蒙雾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得到的结论有:第一,蒙雾在春季发生最多,冬季次之,秋季和夏季发生次数较少;第二,蒙雾与长时段的气候变化相关性不明显,在偏干偏旱的时段内容易发生;第三,蒙雾与风灾的记载呈现清晰的负相关关系;第四,二十五史中蒙雾的记载大都集中在历朝历代各个政权的都城,发生的地点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并随着政治、经济、人口中心的改变而迁移。本文最后以天津地区为例,考察了中国进入近代工业社会后霾现象的基本情况。在近代工业发展后,天津地区的雾、霾现象经历了剧变,蒙雾逐渐转变为成灾的雾、霾。中国历史时期的“霾”,在传统农业时代和近代工业时代,分别以“风霾”和“雾霾”的形式出现,表现了不同时代的环境差异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