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民国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版图、民族格局最终定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舞台上,创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最后辉煌,也共同经历了国家从强盛到衰落、直至为殖民列强欺凌的悲惨历程。在这一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各民族的分布变化,不仅导致该地区人口和自然资源的重新组合,同时也奠定了当今民族地理的分布格局之基础。本文分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探讨鄂尔多斯高原各民族分布及变迁过程。清代前期,中央政府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鄂尔多斯部被分为七旗,各旗皆有固定的游牧范围。鄂尔多斯部蒙古族即分布在七旗境内:今内蒙古自治区伊金_霍洛旗阿腾席连镇、准格尔旗沙讫堵西营子村一带、达拉特旗西北大树湾一带、鄂托克旗东北达拉图鲁镇、乌审旗东北巴吉代附近、杭锦旗北独贵塔拉和伊金霍洛旗南部新街。顺治年间,汉族人口开始迁入口外,并随着清朝政府蒙禁政策的松弛,逐年增多。他们以“伙盘”形式暂时聚居在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府谷、神木、榆林、怀远、靖边、定边、盐池、灵武等县的长城北侧。而这一时期的回族人口则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的灵州以及毗邻区的平罗、银川等地,南部榆林府定边县和东北毗邻区的归化城亦存在部分回族。此外,清代满洲八旗兵因军事驻防原因,开始迁驻灵州、定边、银川等地。其中除满族外,还包括来自东北的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清中后期,受到战乱及开垦蒙地等因素的影响,内地汉族农民进入伊克昭盟地区与蒙古族杂居,分布范围扩大,人口数量亦进一步增多。部分蒙古族迁往城川以西和以北的布拉格、召皇和更远的阿尔巴斯等草场。而回族人口分布格局因受同治年间陕甘回乱的影响发生变动,部分回族迁出鄂尔多斯高原,最远到达新疆以及国外,留在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的回族人口则由政府集中安置在较偏远的山区。其分布态势由清前期的“大分散小聚居”转向集中分布。清中后期,满族人口以政治联姻方式迁入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数量不多。民国时期,政局动荡,鄂尔多斯高原各族人口呈现不同的分布态势。蒙古族集中表现为牧场范围的缩小及人口数量的进一步缩减,并有部分蒙古族西迁至甘肃省榆中县。与此相应,汉族人口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官方组织开垦蒙地及各种优惠政策,使得进入鄂尔多高原的汉族人口迁出地最远涉及湖南省。民国后期的军垦更使大量汉族人口涌入鄂尔多斯高原及邻近地区,区域人口与日俱增。回族人口经过同治动乱后得到缓慢的恢复。1939年后,部分回商及回族军阀开始自甘肃、青海迁入宁夏北部地区。而随着清朝统治的结束,满族八旗兵亦随之解体。满族人口生计日困,人口大量下降。满族八旗兵两百年聚族而居的分布格局瓦解,满族流散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