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80年代诗坛上的领军诗人群体的朦胧诗人,在经历诗歌的产生、发展、变异、争论、解体的整个过程,诗人的内在情感、创作视角以及创作方向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朦胧诗人的创作重心开始由诗歌转向散文。本论文通过对朦胧诗人的发展进行概述,再对诗人创作转向的心理因素、价值观念因素等进行详细的探究、阐述,进一步分析朦胧诗人散文的思想内容、艺术形态,最终挖掘朦胧诗人散文创作的文学价值。本文共分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对论文的总体思路进行概述,将论文中重点部分、理论方法、新颖观点、文章主脉等阐述说明。第二章是对朦胧诗人的发展进行概述,从最早的朦胧诗人舒婷、北岛、欧阳江河、顾城、杨炼到“后朦胧”诗人海子等进行概述,简要介绍朦胧诗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第三章是朦胧诗人从诗歌创作转向散文创作的创作言说,这一部分主要是从创作转向的历史背景、创作转向的社会因素、创作转向的价值观念因素、创作转向的个人情感因素等进行阐述,这部分主要文本解读学的方法对论文进行理论探究。第四章主要对朦胧诗人散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论述,通过对诗人散文的深入解读,总结出散文中蕴含的诗歌情感基调、叙写平凡琐屑的生活、追忆过往的人生经历、“漂泊”的独特语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五章是朦胧诗人散文的艺术形态,主要是通过构思、表现手法这两部分进行论述,通过对散文中表现手法的分析,挖掘诗人在散文创作与诗歌创作过程中表现手法的相通之处。第六章主要论述的是朦胧诗人散文创作的价值和局限,在基于对朦胧诗人诗歌创作的了解之后,挖掘朦胧诗人的散文与诗歌中包括主题、意象、创作手法、思想内容等的相通之处,诗人的散文是“诗歌”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抒发诗人内在情感表达的另一种文学样式,是“朦胧诗”的“继承和发展”,诗人的散文创作突出了朦胧诗人的价值所在。朦胧诗人散文创作的局限性,是从朦胧诗人散文的语言方面进行分析。散文在语言上追求的是语言的质朴,使感情直接表达出来,但这一特点在朦胧诗人的创作中却很难发现。诗人在创作上仍然保留着“含蓄”的情感脉搏,导致诗人在创作散文时语言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达不到散文语言上的那种和谐的美感。第七章是结语,这一部分主要是将本文的创作思路、创作方法及创作价值进行总结性阐述,突出本论文的文学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