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启蒙思想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围绕着救亡这一主题,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基本思想倾向:一种是主要采取启蒙的思想策略;另一种是主张采取革命的手段。这两种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成为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都必须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陈独秀作为近现代知识份子的代表,其启蒙与革命思想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分析五四前的陈独秀的启蒙与革命思想,试图说明中国近现代在启蒙与革命之间摇摆的内在理路,以及近现代启蒙的实质和内涵,继而说明何为真正的启蒙以及当代需要何种启蒙。本文的线索分为两条:一是通过分析近代启蒙与革命思想的先驱者,说明陈独秀近现代启蒙与革命思想所处的位置;从上追述至,康有为对于孔子的改造,谭嗣同对于冲决封建网罗的决绝。前者开创了近代疑古传统,后者开创了一种激烈的革命潮流。这就是陈独秀面临的思想大背景。另外一条是通过分析五四前期陈独秀启蒙与革命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说明陈独秀启蒙与革命思想的内在逻辑。本文主要通过解读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与早期《新青年》的文本,研究陈独秀的启蒙与革命思想,得出的最后结论是,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时期,是作为一个较为纯粹的启蒙者的身份出现的。此时的陈独秀虽然也肩负起革命宣传的任务,但是从根本上改良国民性,塑造新的国民,是此时陈独秀的根本任务。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陈独秀很好地处理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从容的启蒙者心态。于此相对应的是,在《新青年》杂志上,陈独秀一开始就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在外来文化与传统之间,陈独秀毅然选择了后者。于是,传统文化在陈独秀的启蒙思想之中毫无立锥之地。虽然陈独秀也主张改造国民性,创造新的国民,但他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决绝态度,却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其思想启蒙便没了扎实的文化根基,而沦为一种无根性的启蒙。最终在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下,不免完全倒向了政治革命一边。正是由于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中国启蒙的不足和不力,直至当今,中国现在化建设的道路上,改造国民性或培育“四有新人”,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在本文中也就此话题做了简要的回答。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于陈独秀思想的探讨虽然涉及到启蒙与革命两方面,但本文的主要目在于分析陈独秀的启蒙思想及其特点。
其他文献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关于“三民主义”的论战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场论战缘起于国共两党对“三民主义”认识的差异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在抗战纲领上的分歧
传统学习存在三大顽症:学习脱离实际,职工没有学习动力;学习形式枯燥单一,职工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与实践割裂,职工学习成果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见到实效,就必须把学
目的 探讨以校园民俗艺术旋律训练作为一种特殊校园健身方式,对大学生13项生理生化和心理情绪指标的综合影响效应。方法 将80名大学生分为民俗艺术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在3个
首先分析了PVM消息传递的通信机制以及影响其通信效率的原因,然后介绍了一种基于主动消息技术的通信系统GAMMA.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PVM程序迁移到GAMMA的方法.
编者按:2013年4月19日,在新一届党组领导班子第一次会议上,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周吉平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人才强企、管理提升四大举措,推进资源、市场、国
《民立报》存在时间虽短,但却是20世纪初宣传民主革命最为有力的报纸之一,是当时时局动荡的一个缩影,因而很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该报的研究力度不够,且主要限于
御史制度是传统中国监察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制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官吏的廉洁尽职和政治秩序的稳定,但无可否认,作为清代监察机关的都察院,其
晚清时期,在外来西方势力和国内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晚清社会不仅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受到严重挑战,而且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中国封建传统伦理文化的地位也受到严重威胁。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文化发展,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生动而壮观的历史文化现象。在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的前提下,边区文化建设充分展现了人们文化自为、自信的风貌。复杂的自
清朝末年的宪政改革是清王朝欲图通过仿行西方宪政而达到政治自救的一次制度引进的尝试。宪政编查馆是在宪政改革中设立的一个重要机构。作为“宪政之枢纽”,它在清末立宪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