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立报》与1910-1913年的社会时局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hui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立报》存在时间虽短,但却是20世纪初宣传民主革命最为有力的报纸之一,是当时时局动荡的一个缩影,因而很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该报的研究力度不够,且主要限于零星、微观的叙述。本文试图结合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背景,对《民立报》作一宏观的考察,以梳理出辛亥前后该报的舆论动向及其舆论地位。 《民立报》是一份由江浙资产阶级捐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政论性很强的民族民间报刊,该报报馆聚集了一批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民立报》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将紧紧围绕着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某和国为宣传重心。武昌首义之前,《民立报》大力报道国内外危急形势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伪立宪骗局,号召以“革命”手段推翻这一专制腐朽的王朝。作为一份政党报刊,除作舆论宣传、鼓动之外,《民立报》馆还担任着革命的组织、联络工作。依据办报宗旨,武昌首义、多数省份纷纷独立后,《民立报》则将宣传重心转向“建设”方面。责任内阁、议会政治、一院制和中央集权制为《民立报》的政治纲领,宋教仁、章士钊是其坚定的倡行者。为满足资产阶级期求“安定”、“统一”以利于经济发展的愿望,民初《民立报》曾一度倾向对袁妥协。直至宋案发生,袁世凯独裁专制面目昭然若揭,该报才最终转向与袁决裂。它抛弃对袁世凯的幻想,支持、宣传“二次革命”,提倡“国民革命”,努力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但终因民主革命和独裁复辟力量对比悬殊,在袁世凯的压制下,《民立报》被迫停刊。 作为一份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新旧势力相互纠葛此消彼长阶段创办的报纸,政治态度的变化是其对社会时局体认的结果,而最根本的则是与其所代表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立报》的被迫停刊反映了新生的资产阶级力量的并不壮大及当时专制势力依旧很强大顽固,这是新旧交替时期必然会遇到的反复。《民立报》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代表了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因而该报理应在传媒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他文献
在宽带环境下,系统的网络通信能力很强,为了提高视频点播的并发点播数和实时响应性能,需要解决视频服务器端磁盘存取速度的瓶颈效应.文章提出的视频组播策略采用了自适应缓存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独裁统治之下,民国初年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一次有近代意义的民主选举。本文以此次选举为研究对象,力求获得对于此次选举的详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选
构件技术是目前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CORBA构件模型是具有代表性的构件模型之一,分布式多层应用系统已成为目前重要的系统结构.文章讨论了基于CORBA构件模型和分布式多层体系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关于“三民主义”的论战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场论战缘起于国共两党对“三民主义”认识的差异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在抗战纲领上的分歧
传统学习存在三大顽症:学习脱离实际,职工没有学习动力;学习形式枯燥单一,职工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与实践割裂,职工学习成果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见到实效,就必须把学
目的 探讨以校园民俗艺术旋律训练作为一种特殊校园健身方式,对大学生13项生理生化和心理情绪指标的综合影响效应。方法 将80名大学生分为民俗艺术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在3个
首先分析了PVM消息传递的通信机制以及影响其通信效率的原因,然后介绍了一种基于主动消息技术的通信系统GAMMA.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PVM程序迁移到GAMMA的方法.
编者按:2013年4月19日,在新一届党组领导班子第一次会议上,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周吉平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人才强企、管理提升四大举措,推进资源、市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