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犯罪中“占有”的再解读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zhang_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占有是财产犯罪的核心概念。传统的占有的概念以有形的物为核心,但是,在财产和交易很大程度上抽象化了的当下,如果仅用对有体物的有形占有来解释刑法中财产犯罪的对象,就会发现其不堪实用,这在存款占有的认定问题表现为甚。日本刑法中关于“存款的占有”的典型案件是“村长案”和“错误汇款”案。在这两个案件的讨论中,法律上占有的观点在侵占犯罪中被肯定,占有的概念日益的规范化。我国刑法关于存款占有的论点集中体现在“何鹏案”中,其讨论相较于日本更为的多样化,在观点争议上也表现出了存款名义人占有说与银行占有说对立的外观情形。在关于存款占有的观点纷争中,呈现出来的是财产犯罪的对象的抽象化与占有概念的观念化。以存款的占有的探讨为起点,刑法财产犯罪中的占有的概念应当契合现实,进行重新的解读和探讨。解读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首先是对于财产犯罪对象的探讨,其理应囊括有体的财物与财产性利益。其次,占有的概念也应当被重新的理解。刑法上的占有虽属事实状态,但并不意味着其是物理上的概念。观念的因素是判断事实上占有的决定因素。最后,占有的判断方式应当被重新的解读。笔者对此的设计是,引入民法上占有的概念并进行刑法上的改造,以“本权”推定占有的成立与存在,以习惯判断占有的维持与丧失,这样就能更为便利清晰的认定占有;至于虚拟化的财产性利益,物格的理论使之可以适用占有和所有权的制度,也相应可以适用这一占有的判断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刑法上不应承认权利,尤其是债权作为占有的对象,“准占有”并不适应刑法上占有的设计,应在刑法中被否定。
其他文献
问:张某2001年6月进入某集团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2008年1月集团公司安排张某到其下属子公司某销售公司工作,张某与销售公司重新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2013年1月,劳
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自党成立起就肩负着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赴《人民日报》社、新华社、
中国著名企业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两度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期间,记者与张瑞敏先生进行了深度交流,撰写了《对话张瑞敏系列访谈》之二: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企业创新。海尔
大分子自组装是制备功能性纳米颗粒的一种有效手段,2005年Armes团队首次以大分子自组装制备聚合物胶体粒子作为颗粒乳化剂,用于稳定油/水乳状液,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有别于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的政策,这就为我国与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行业的进步提供了平台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