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论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ce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瑟·米勒(1915——)的戏剧创作生涯始于在密歇根大学就读的学生时代,那时他就有一些作品获奖.在四十年代末,他创作的两部作品使他成为轰动全美的剧作家.1947年创作的《都是我的儿子》带给他第一次巨大的成功.两年后,他写下了被誉为"美国第一部杰出悲剧"的作品:《推销员之死》.从此,阿瑟·米勒就与尤金·奥尼尔和田纳西·威廉姆斯一道,被称作是20世纪美国戏剧界三位最优秀的戏剧家.自此,米勒就一直活跃在美国文坛,继续以各种现当代文学手段揭露和批判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他后来又尝试过中篇小说、自传和电影剧本等各种文学体裁,但他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仍然来自于以《推销员之死》为代表的戏剧.作为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表面上刻画了一个家庭成员之间令人心痛的矛盾冲突,实际上触及了美国价值观等更为宏大的问题.该剧剖析了人们因盲目相信美国梦所付出的代价.米勒控诉美国社会兜售的一个神话.这个神话是围绕二战之后兴起的资本主义物质至上主义建立起来的.这种物质至上主义抹杀了人生真谛,模糊了美国的立国者们当初倡导的道德观念.这种物质至上主义就是当今人们普遍意识到的消费主义,它鼓励人们极可能多地攫取商品并且将人生的意义建立在商品消费上.《推销员之死》虽未直接指出,但却清楚地表明,对这种物质至上主义的盲从有把自己变成消费品的危险.为了突显这一主题,米勒创造性地应用了许多现代舞台艺术,这其中,象征主义、意识流以及梦幻与现实交融等手段尤为突出.尽管《推销员之死》并不长,但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象征,使得该剧仅仅通过一个家庭的悲剧就得以展示消费主义时代美国的命运乃至人的本质.意识流手法在现代主义小说中得以广泛运用,但在舞台上的运用却需要技巧和勇气.梦幻与现实交融的手段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其他文献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作为美国文学的巨人,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成了广为流传的文学杰作.小说展示了菲茨杰拉德对爵士时代生活中的失意感和矛盾的情绪.在《
翻译一直以来都深受学者关注。不同于以往将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范围之内的翻译学派,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跨越文化语言障碍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自韩礼德创建
拉德被公认为是现代主义的伟大先驱之一。从一名四处流浪的波兰难民遗孤,到熟练的法国商船队水手,再到移居英国、成为一名倍受尊崇的现代派作家,康拉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波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语用学的蓬勃发展,语境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语境已成为语言学文献中使用最频繁的术语之一,它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语用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蝇王》以其卓越的写作艺术反映了人性恶的主题。因此他的小说“以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和为人所熟知却形态各异的神话,阐明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