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及其众多弟子在教学、生活及处事等方面言论的经典文献,其中关于“个人修养”的论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现代社会中,时常被中外学者参照、引用。由于中、西方学者在文化、历史、宗教、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差异,其个人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会不经意或不自觉地渗透到各自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诠释和认知中。此外,更因为《论语》言简意丰,各篇章多有僻字涩句,要对其深层涵意进行阐述,往往都得牵经引礼,反复细阅,才能窥探其本义。同时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又与中国人的固有观念,如道、仁、礼等等,有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唯有对这些观念有深入的认知、体会,才能将其原义确切、完整地阐述出来。可以预见, 《论语》的中、英注释本对“个人修养”的阐释,固然有其相似处,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异议。本论文“个人修养”的范围参照了李零著《丧家狗:我读论语》附录的主题索引,但为了方便比较,将仅专注在:仁、义、孝、友、忠、信、宽、恕、恭、敬等条目。而重点又放在仁、孝悌与忠信、治学与修身、君子与小人等方面,分四个章节,对相关的中、英注释本的阐释进行集中辨析。在论文的研究文本方面,则精心挑选了三位饮誉中外,同时又拥有各异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汉学家的注释本,即,理雅各的Confucian Analects,亚瑟·韦利的Confucius, The Analects和刘殿爵的Confucius The Analects (Lun Yu),针对“个人修养”的诠解进行探讨并与两本专业性的中注释本,即,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钱穆的《论语新解》加以比较与辨析;同时参阅《论语>的注释本如:《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疏证》等。在比较分析中,例举中、英注释在“个人修养”诠解中的相似点与异义点,并将相关的英语词汇或例句比照辨析。简而言之,本文希望通过研讨《论语》中、英文注释本对“个人修养”阐释等具体问题,探求《论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或时代背景下的接受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从而为阅读研究《论语》提供一个多重和变动的视角。